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科学的渗入和影响下展开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美学把审美心理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它提供的成果及方法论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最为深刻。一格式塔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公式,即强调知觉经验的整体性。他们的主要论点之一是:“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韦太默曾经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等方面,必然会看到除了所有孤立的内容(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外,还附加有别的东西。”那么这一别的东西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格式塔质,即“完形”,即意味。整体是由各种要素  相似文献   

4.
1928年,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由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分裂出一个既反蒋反汪又反共的政治派别——再造派。它以《再造旬刊》为喉舌,公开阐明其政治主张:拥护胡汉民为国民党最高领袖;反对蒋介石“以军治党”、“以军治政”,力主提高党权,削弱军权,限制蒋为党领导下的军事领袖;排斥汪精卫“左派”,鼓吹“全民革命”,攻击改组派的“农工小资产阶级同盟”理论;叫嚣“反共救党”;对外主张“拒俄”、“联英”、“反日”。  相似文献   

5.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6.
张慧玉 《理论界》2005,(7):137-137
格式塔理论是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形”。本文将分整体性、闭合性、异质同构性三个方面介绍它的美学思想,并试探性地用这种心理学方法解析生活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一词,意即形式或形状,或泛指方式、实质。斯皮尔曼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形的心理学”,铁钦那则称之为“完形主义”.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人是以整体知觉的方式感知现象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维特海默尔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除了看到所有孤立的要素(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之外,还会附加有别的东西,一种整体的质。柯勒进一步指出,学习的过程、努力的过程情绪态度的过程、思维的过程,都不是若干独立的元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都服从于整体的知觉或规律。知觉的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过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9.
释尼     
《說文》:“(?)、从后近之,从尸、匕声。”王筠《說文句讀》:“尸是臥人,匕是反人,匕者比也,人与人比,是相近也;人在人下,是从后也。”按王筠謂“人与人比”,颇有道理。但王氏和其他說文学家一样,都从許氏“从尸匕声”之說,以为尼乃形声字,殊不足据。林义光《文源》:“按匕、尼不同音,人之反文,亦人字,象二人相昵形,实昵之本字。”按林氏之意以尼为会意字,具有卓識。林氏所說的“象  相似文献   

10.
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慧芳 《学术界》2006,(1):210-214
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美学追求的后现代喜剧,在生产“笑”的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从创作主体的“解构策略”,到客体呈现的“荒诞形态”,再到接受者的“超文本解读”,形成了迥异于传统喜剧制笑方式的新的制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扬尚 《天府新论》2010,(2):148-152
《文心雕龙》的风骨何谓?现代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上有三说:一是文意与文辞两分说;二是形式与内容两分说;三是以风骨为相对文采的风格说。许多论证不可谓不细致、不深刻,然而却因总体上属于“非我”的“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割裂式解读,从而感染现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追根求源,那就是无视汉语传统的立象尽意、依经立义、相关性原则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既定意义、文本语境、文化话语诉求与读象悟意、得意忘象的解读方式,从而顾此失彼。风骨就是运用立象尽意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所建构的意象性术语,本身属于取象鹰隼的骨劲气猛的审关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倾向与追求,意义涵盖情志、文辞、藻饰、结构等。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论与心灵哲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难题:认识对象的过程是在历时性的实践中进行的,人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知觉、印象是零散的、历时性的、偶然的,纷至沓来,一个念头里面有90个刹那,一刹那里面有90个生灭,最后得到的是共时性的格式塔知识结构,这是如何可能的?佛教也意识到了这个认识论难题,“识精”这一新的心理现象对这个问题作了现代意义的解答,这个解答直到今天还有意义.很多高僧大德对“识精”这一心理现象作出了解读,但有不到位之处,国外没有关于识精的研究,所以识精这一心理现象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文章阐述了“识精”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作用、存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以象来观照庄子的逍遥游,就是通过解读庄子书中的寓言来求得其隐含的寓旨性。以象来言说的方式与庄子的哲学智慧互为表里,一方面,庄子“道”的隐含是寻常认知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另一方面,象的意象的确立正好比言语更接近“道”。由意—象—言,是庄子选择的方式,由言—象—意,是读者进入庄子思维的方式。庄子的鲲鹏变形,翱翔九万里,进入逍遥游的境界,背后包含着深刻的修炼功夫,所谓无功、无名、无己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要经历摆脱外在和内在诱惑的蜕变,其逍遥游的归宿有着一种厚重的担当。  相似文献   

14.
“洁具”与“洁面”是近年出现的新词。看来是厂商的创造。“洁具”是利用已有材料 ,根据现成格式“填词”造成的。由于早已存在“农具”、“雨具”、“茶具”、“餐具”、“道具”、“文具”等词 ,并且已经构成偏正型的“X具”格式 ,这一格式中 ,“具”取“工具”或“用具”之意 ,而“X”则表示这种工具的用途 (或类别 )。为了命名一种“供做清洁用的工具”的产品 ,于是就利用已有的语言材料 (“洁”和“具”) ,仿照“X具”的偏正型的结构格式 ,构成了“洁具”这一新词。在厂商看来 ,“用来做清洁的工具”即为“洁具”。而“洁具”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论中一个巨大盲点在于,将文学思维与理性思维割裂开来认识。这样做不仅未能准确把握文学思维的真正特质,而且给贬抑文学艺术的价值提供了方便。本文试图借用格式塔心理学,尤其是其后期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来对感性知觉活动与理性认识活动之间的巨大人工裂痕作一修复性工作。任何思维活动都脱离不开“视觉意象”;反过来说,视觉意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象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知觉本能,一头连接人类理性,致使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依此说探讨文学思维的奥秘关键不在分割知觉与思维,而是在认识其不可分离的真相基础上,引导人们重新探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16.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海林 《船山学刊》2008,(3):221-223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蔓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彤倾向之下。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因此,阿恩海姆关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标记性及概念表征影响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汉语、韩语分属不同的双及物类型,汉语为IOC/DOC型语言,韩语为IOC型语言,两种语言在双及物论元的与事R和客体T的语序、与格式的象似性、重成分的后置等方面均呈现出差异性。基于584个汉语双及物及相关句式、韩汉翻译测试语料发现,韩语母语者压倒式地输出与汉语双及物相关的介宾状语式“A给RVT”,而双及物结构的无标记句式“AVT给R”则极少,处于未激活状态;对汉语有标记的双宾式,其习得局限在原型双宾式“A给RT”上,使用频率仅次于“A给RVT”,偏误率高。究其母语根源,韩语与格式的无标记特征及语序、与格式的谓语动词“■(给/给予)”的对象表征、与事标记“■”的对象表征,均对汉语双及物结构习得产生较大的迁移作用。汉语二语语法习得研究与类型学紧密结合,引入认知类型学理念,一定能推进国际中文教学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中国特有的重象、重直观、讲体验的思维传统之总结,源自《周易》的卦爻象。太极在象思维中具有原发创生的意义,它是象思维的原创之象,对于中国美学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卦爻象不同于老庄之象,它上通于道下连于器,是直观可视之象;卦爻象为始源之“意象”,其“意”极具包容性;卦爻象之变卦、互体及“比类”的“隐象”为“象外”之“隐”的依据;卦爻象的气本体论,为中国生命美学精髓的发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其首先体现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悟性的“象思维”是比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性的思维,它的动态整体性和诗意的灵动性是开启一切原发创生性之源。对“象思维”的探究,不仅意在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更提示着:对中国今日成就的文化反思,不能不特别重视中国当下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文略说     
任何文体都不象应用文这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文论家刘勰曾说:“才冠鸿笔,多疏尺牍”。应用文写作自有其特殊的一些问题。一、应用文的格式“设文之体有常”。对应用文来说,“有常”主要是指有固定的格式。这种固定的格式是应用文的外部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