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汉书·光武帝纪》:“戊戌,进幸。”李贤注曰:“县名,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余按:“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当为“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隗嚣传》“复使来歙至”,注云:“,水名,因以为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寇恂传》“进军及”,注曰:“,县,属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也。”《通鉴》卷四二:“冯异军邑,祭遵军”,注引贤曰:“,水名,因以名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光武帝纪》:“六月,中郎将来歙率扬武将军马成破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下辩。”余按:…  相似文献   

2.
汉略阳城是甘肃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后因种种原因湮没无闻。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且不一,其城到底在何处?至今说法种种,仍是一悬案。对汉略阳城地望,从史料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 陇城镇西北说有人主张汉略阳城在唐陇城县(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之陇城镇)西北。持此说法的代表史籍为《后汉书》李贤注及《通典》。《后汉书·卷一下·光武下》记载: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杀隗嚣守将而据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4.
九广元县(附兴安、利州、葭萌、昭化)广元县,在秦、汉、魏、西晋皆只为葭萌县境邮传之一驿,至东晋,始立兴安县(《寰宇记》谓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为什么县名兴安?先是,汉末有略阳氐人阿贵,称兴国氐王,据渭水上游与嘉陵上游地区。晋初,以其地立秦州,氐人仍然缘袭旧称为兴国氐。十六国时期,秦州氐民流离入四川的侨居嘉陵两岸诸山中,与蜀人市易于此。符秦据蜀时,于此置县,故曰“兴安”。苻秦崩溃后,地曾入魏。晋既收复蜀地,仍其县名。历宋、齐而弗改。后魏攻蜀,阻于白龙江,不能前进,因于兴安立益州,表示其为益州之地。《隋志》义城郡云:“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其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李贤注曰 :“武帝建元元年 ,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余按 :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有之 ,见于《汉书》本纪 ,然不当言“始”者。《汉书·文帝纪》孝文二年诏曰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九月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上亲策之 ,傅纳以言。”是为确证。《后汉书·光武帝纪》 :“匈奴遣使来献 ,使中郎将报命。”李贤注曰 :“《匈奴传》云 :‘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余按 :…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年春正月 ,大司马吴汉率捕虏将军王霸等五将军击贾览于高柳 ,匈奴遣骑救览 ,诸将与战 ,却之。”余按 :《后汉书·李通传》 :“六年夏 ,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亦云霸为“捕虏将军” ,然“捕虏”实为“讨虏”之误。《后汉书·王霸传》 :“五年春 ,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后汉书·盖延传》 :“帝自将而东 ,征延与……捕虏将军马武、讨虏将军王霸等会任城 ,讨庞萌于桃乡。”《御览》卷 2 4 0引《东观汉记》 :“光武以王霸为讨虏将军 ,击董宪。”又《后汉书·光武帝纪》、《马…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八年春二月……三月壬午 ,祠高庙 ,遂有事十一陵。……夏四月癸酉 ,车驾还宫。…… (戊 ) [甲 ]申 ,幸河内。”《校勘记》云 :“据殿本《考证》改。按 :是年夏四月庚申朔 ,下文云‘戊子至自河内’ ,明此‘戊申’乃‘甲申’之误。”余按 :“夏四月庚申朔” ,三月无“壬午” ,“壬午”当在二月。《后汉纪·光武皇帝纪》 :“春二月……壬午 ,上幸长安 ,祠园陵” ,是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二十六年 [春 ]正月 ,诏有司增百官奉。”李贤注引《续汉志》曰 :“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光武帝纪》:“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李贤注引《续汉志》曰:“时上御辇升山,即位于坛南,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三分玺亲封之。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毕,皇帝再拜。……刻石文辞多,不载。”余按:“寸三分玺”当作“寸二分玺”。《续汉书.祭祀志》:“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封之。”又据本志前“议封禅所施用”,“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则作“寸二分玺”明矣。《通鉴》卷四四也作“寸二分玺”。《后汉书.光武帝纪》:“三月戊辰,司空张纯薨。”余按:《通鉴》卷四四同,然《…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七年……冬十月辛巳 ,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 ,……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 ,食常山郡。其余九国公 ,皆即旧封进爵为王。”余按 :光武帝十一子 ,除皇太子强、右翊公辅和临淮公衡外 ,尚有八国公 ,此云“九”者当误。本纪云 :“十七年……六月癸巳 ,临淮公衡薨。”《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临淮怀公衡 ,建武十五年立 ,未及进爵为王而薨 ,无子 ,国除。”可见“进爵为王”时 ,除右翊公外仅有八国公耳《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一)@曹金华  相似文献   

11.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12.
西晋末年,巴蜀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武装斗争,其领袖为巴氐李特兄弟。巴氐原居巴西宕渠(今四川达县、大竹间),东汉末年徙居秦州略阳一带。西晋末年,关西大乱,饥疫连年,居住在略阳、天水、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的汉、巴、氐、叟族人民十余万口先向汉川一带流亡,后来又大批入蜀,“流移就谷”。李特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光武帝纪》:“秋七月丁酉,幸鲁国。复济阳县是年徭役。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鲁。”《校勘记》云:“‘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鲁’汲本、《集解》本‘丁酉’作‘乙酉’。按:是年十一月丁未朔,无丁酉、乙酉,疑‘己酉’之误。”余按:是年十一月丁未朔,七月己酉朔,七月也无“丁酉”日也。《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作“冬十月丁酉,上幸鲁国”,是也。十月丁丑朔,丁酉乃第二十一日。《通鉴》卷四四:“秋,七月,丁酉,上行幸鲁;冬,十一月,丁酉,还宫”,亦误。《后汉书·光武帝纪》:“三十一年夏五月,大水。戊辰,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笃…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光武帝纪》 :“九月庚戌 ,三辅豪杰共诛王莽 ,传首诣宛。”李贤注曰 :“……时城中少年子弟张鱼等攻莽于渐台 ,商人杜吴杀莽 ,校尉公宾就斩莽首 ,将军申屠建等传莽首诣宛。”余按 :“子弟”当为“朱弟”之误。《续汉书·天文志》 :“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莽 ,烧作室门 ,斧敬法闼。”《汉书·王莽传》、《通鉴》卷三十九并作“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二)@曹金华  相似文献   

15.
汉代金城郡,置于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兰州市(不包括今皋兰县地和榆中县东北部)、青海省海东地区和甘肃临夏自治州北部。其郡治两汉时在允吾、非金城(西固),更不在今天的兰州城区。因为《后汉书·地理志》在谈到编写体例时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两汉史书均把允吾列为金城郡第一县。《水经·河水注》中更是明言:“允吾……金城郡治也。”可见两汉时金城郡治在允吾(读yan ia 沿牙)是可以肯定的。问题在于允吾故城的确切地址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6.
绵阳地区所辖十九县,解放前为剑阁专区与遂宁专区,解放后,并为一区。现将各县的地名考释如下:一、绵阳县(附涪县、潼州、巴西与罗江)绵阳县在汉为涪县,属广汉郡,因城外涪江得名。涪水,发源于松潘县东界的雪宝鼎(海拔五千五百五十五公尺的大雪山),经平武县流入江油县界,三百里间海拔降落四千公尺左右,奔湍喷沫,浮沤腾泛。蜀人谓沤沫为涪,故曰涪水。(《集韵》涪,“蒲侯切”。音桴。今人谓浮沤曰“泡沫”,即古涪沫音变。)涪县故城原在涪江东岸,直到唐代,县城仍在东岸。《元和志》云:“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又云“天池山,在州东北二十余步”。刘备得蜀,立梓潼郡,治梓潼县。刘宋孝武帝徙郡治于此(天池山下)。西魏取蜀,在这里建立潼州。又改郡名巴西,县名巴中,缘左思《蜀都赋))有“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之语,西魏因改涪县为巴中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陈泰传》载:“泰曰:‘……若(姜)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 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对此,《通鉴》胡注曰:“……余谓栎阳在长安东北,维兵方至狄道,安得便可东据栎阳!泰盖言略阳耳。栎,音药;药、略声相近,因语讹致传写字讹耳。”胡三省所见有理,但断言此“栎阳”为“略阳”,则似误。因狄道(今临洮)距略阳(今秦安陇城镇西北)不下六百里,之回有襄武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地理志下》:“西河郡,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在临河24郡国中户口数位列第12,除北边西边长城防线10郡外,户口数多于弘农郡与信都国。西河郡所属,“县36”,其中16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主编,下同)以为“无考”。是为西汉诸郡中无考县名最多的一郡。  相似文献   

19.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秋天,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诗人初到秦州,落脚在从侄杜佐的住地东柯谷。《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可见其时该谷人烟稀少,河谷名也就是村庄名。杜甫叔侄所居东柯谷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元《一统志》云:东柯草堂在东柯镇,少陵弃官之秦,寓居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涧,即子美泉。”清乾隆版《秦州新志》载:“由马跑泉(现在天水县东泉公社所在地,距天水市三十里)东  相似文献   

20.
两汉之际,河北地区是各种势力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绿林军更始政权、割据势力王郎、源生于山东赤眉的铜马农民军诸部,皆曾在河北角逐。从公元23年十月起,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持节北度”,也开始了对河北地区的争夺。后来他正是凭借着河北的基础,取得了天下,建立起东汉王朝。故明末史论家王夫之论曰:”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业定。” 刘秀的取得天下靠河北,而河北地区之得,又得力于上谷、渔阳两郡和幽州地区,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欲就此作一论述。 1 刘秀是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到达河北的。当时,刘秀的哥哥刘缤在绿林军内讧中被杀,刘秀自己也很孤立,一些旧部都不敢再与他接近,“宾客多去者”。刘秀的进入河北,实际上正如耿纯所说的,是“单车临河北”,手中并无太多的军队,完全靠他政策正确和作为深得人心来打开局面。 刘秀到达河北不久,适逢王郎割据势力在邯郸崛起,从公元23年底至24年初,“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而靡”。当刘秀从邯郸北行至蓟(今北京市)时,王郎移檄通缉,捉获者封以十万户。同时西汉皇室广阳王刘接又“起兵蓟中以应郎,城中扰乱,转相惊恐”。这就使刘秀更加狼狈。《后汉书·光武帝纪》形容当时刘秀的窘态说:“于是光武趣驾南辕,层夜不敢入城邑,舍食者道傍”。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