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经济、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及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总体规模不经济、特定产品存在规模经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总体规模经济和特定产品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对降低14家商业银行成本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首次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与产权性质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其规模经济系数与产权性质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的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而中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与其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以及银行的产权性质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分别与其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银行的产权制度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商业银行效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及银行管理部门研究的重点课题。构建多层线性发展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积累率等财务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提高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均利润率、营业费用率和流动比率与银行规模效率的斜率无直接关系。同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现状,提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科技的加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在迎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遭受到严峻挑战,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各商业银行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外延式扩张经营方式,而将经营目标着眼于效率提升和产品创新,相应人力资本尤其是异质性人力资本已成为决定其经营效率高低与市场竞争力强弱的第一要素,为此各商业银行日益加大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在对已有相关研究加以综述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技能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路径,发现其通过技术外溢、知识存量提高等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但这种正向提升作用受到产权性质、资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不同产权性质、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然后,通过使用技术人员数占全体员工之比作为技能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指数,测度得出中国商业银行技能型异质性人力资源投资指数以12.0为基准呈现出波浪式小幅提高态势。进而,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GMM估计模型,实证检验了技能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具体为商业银行在技能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上每增加1个单位则...  相似文献   

5.
董竹  雷娜  张云 《统计与决策》2012,(16):166-168
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机构,盈利效率一直是其倾力追求的制胜点之一。影响盈利效率的因素众多,文章将使用2003~2007年重庆三峡银行、湖南银行等7家中小银行的面板数据,基于Panel Workfile的方法,分析我国小型商业银行盈利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本结构、成本费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归纳了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银行自身特征的五个方面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流动性状况、营运效率、银行规模,和外部环境因素.从中筛选出10个具体指标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从这些因素上着手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行业的效率:一个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对我国商业银行2001~2006年的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国内已有的研究不同的是,在实证过程中,我们不但计算出了样本银行的效率,而且运用两阶段方法对影响我国商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市场竞争程度、获利能力和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锦程 《统计与决策》2022,(13):179-183
文章以我国10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探讨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采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微观层面的金融科技指数,研究发现微观层面的金融科技指数较低,金融科技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上市银行以及国有银行中较强,并且其影响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最后,在细分金融科技各领域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均显著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对银行盈利能力却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现状,并对各商业银行之间、各类商业银行之间、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效率进行比较评价,有必要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准确的测度。分别从经济(财务)和技术(生产)的角度,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来测度和评价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及排名,并对两种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健  胡宗义 《统计与决策》2006,(22):107-110
0引言银行的效率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它反映了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即将面临国外金融机构激烈竞争的今天,准确测度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的效率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5年期间国内50家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资产负债结构及其他宏微观因子对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负债及资产结构对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性存款占负债的比重、贷款占资产的比重均与其盈利水平显著正相关;城商行的资产质量及成本控制水平越高,盈利能力也越强;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盈利能力越强,那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因为聚焦于中小客户群体、具有更高的定价话语权而能够获取更高的盈利;GDP增长率、货币政策等外部宏观环境并不会显著影响城商行的盈利水平。因此,城商行不应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而应着力强化资产负债统筹管理,并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及市场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随机前沿法(SFA)对中国商业银行2004—2010年的存款和贷款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测量了由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在存款和贷款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存款市场方面,国有银行的市场势力高于股份制银行,贷款市场方面,国有银行的市场势力则低于股份制银行;中国银行业由市场势力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占GDP的比例在考察期的均值为0.99%,影响十分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异质市场假说和高频数据,利用高频数据采样频率高及富含波动信息的特点,构造多银行和系统间多元联合分布过程,并将银行间的动态联系纳入考虑,构建了蕴含丰富经济意义、形式灵活的高频动态多条件CoVaR模型及基于此的群体性系统性风险贡献指标。从群体分析视角出发,研究了不同商业银行群体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就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而言,该模型准确刻画了近年不同时期下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时变特征,其表现为在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我国“钱荒”时期及股票市场异常动荡时期,由于风险的传染性等特征导致三类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均有所上升,而在其他时期则相对平稳;就单个银行对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而言,工商银行的风险溢出比率最大,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以及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密不可分;当分析同类型银行群体的风险冲击时,国有商行类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比率值最高,其次为股份制商行类,该两类的溢出比率相差无几,且均远大于城商行类,表明股份制商行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不可小觑;当剖析不同类型银行群体时,此模型同样适用。本文所构模型能够实现多个银行对金融系统极端风险贡献的度量,可为监管部门的分类监管及有限能力下银行救助顺序的确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郭伟 《统计教育》2010,(6):23-27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储蓄分流的概念、特征及产生原因,并详细描述了我国储蓄分流的发展过程,提出问题:中国商业银行的储蓄分流现象是否由资本市场发展引起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17家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做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得出实证结论:我国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变动显著的负向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增长率。表明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储蓄分流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虑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行为调整的影响,选用国内40家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5年为样本期,建立联立方程组检验资本监管硬约束对银行资本、风险和绩效调整的短期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未能降低银行的实际风险,当面对资本监管压力时银行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增加资本而非降低资产风险,资本充足的银行有更强的风险承担激励。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记入二级资本导致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不同的调整特征。经济下行期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有助于银行通过增加“分母”平缓信贷风险的顺周期波动,但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资本调整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采用投入产出法,编制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入产出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各种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为合理分配资金及制定经营计划提供可靠依据,为商业银行合理评价竞争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宋科等 《统计研究》2021,38(11):87-100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 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杨伟中等 《统计研究》2018,35(11):42-57
虽然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取消,但在改革过渡期内,目前我国信贷市场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扭曲与市场分割:同时存在商业银行和类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利率较低,主要为传统企业等低风险企业贷款,而非传统企业融资更多依赖于利率较高的类银行机构。本文从利率扭曲与市场分割问题入手,构建包含异质性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金融的具体效应。结果显示,改革将促使利率回归均衡,消除监管套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改革也将对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部门形成差异化影响,在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驱动商业银行和传统企业加快经营转型。此外,改革后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加稳健。进一步,对比不同改革进程下的政策效果发现,若进程过快,可能增加短期经济金融波动风险。因此,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