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荷片推荐:“山川雄秀甲于关塞。”明朝“八大才子”之一赵时春这样赞美崆峒山。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此山、黄帝前来向道家仙人广成子问道,人称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后来发展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崆峒山还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派的发祥地、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均以登崆峒为盛事。  相似文献   

2.
最近两年,我们出外旅行,有幸游览、探访了祖国的一些名山胜地、文物古迹。其中有“五岳之长”,史载孔夫子曾登其上而小天下的岱宗泰山,也有“俯瞰五岳”,据说黄帝亲临其地而问道于广成子的平凉崆峒;有依山扼海,被人们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重镇山海关,也有立地摩天,被诗圣叹为“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西安大雁塔;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也有“群峰削玉三千仞,乱石穿空一万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该文则进一步证实湖南是黄帝主导炎黄部族永结联盟的地方,修山系列地名再现华夏文化的胚胎底蕴。这个发现十分难得,对于我民族远古文化的研究,以及宣传湖南、宣传湖湘文化,催生华夏源头文化产业链,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治东夷与东夷文化的专著及论文时有问世者,虽撰述时所取角度不同,但认为东夷族非炎黄族、东夷文化与炎帝黄帝所从属的华夏文化亦非同源,而为一独立的文化体系之观点则比较一致。本文拟从纵的方面,即从东夷族活动的史的方面作些论述,指归在于探讨东夷文化在文献中泯灭之原因。才疏学浅,谬误之处望专家正之。一、释名与地望夷人,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泛指古代东方之人,但又别于古代的炎黄族。周时,立此称呼以马戎、狄、蛮比类,含有贬义。《周礼·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大戴礼·千乘》:“东辟之民曰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然周之前,夷字已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一向以炎黄子孙自称,历史上的炎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萌芽开创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黄帝,作为传说英雄,在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而且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河南等省都有关于黄帝的文物古迹。而浙江缙云则是南方长江流域有关黄帝传说最悠久、最丰富、最有影响的地区,是我国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杜预注:“黄帝,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  相似文献   

6.
经过三年多的酝酿,湖南炎黄文化学会于1989年4月18日至19日在长沙成立,并召开了首次炎黄文化学术讨论会。省内社会科学界及外省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会上,大家围绕炎黄文化的渊源和性质,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的关系,中医学与炎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发展新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志认为,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她已有八千多年的古老文化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干,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还有国外一些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之根。炎黄文化是众星拱月式的多元文化系统,她以河洛区为主导,融合了河垄、河岱、燕辽、汉江、江浙五个区系的文化。研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后裔们都喜欢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世胄”、“炎黄子孙”,意思是说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后代,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人们却一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和炎黄同时并列行世的,尚有另一位先人,这就是历史上有确凿记载而实际上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了的大名鼎鼎的蚩尤!蚩尤是何许人也?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弄清炎黄二帝的来历和渊源。炎帝、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两个氏族部落首领。在《史记件,是这样记载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彻齐,长而效敏,成而聪颖。”《史…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经历了从“五族一家”到“中华民族一家”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相继成为表达“民族之统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说法,而其最初形态即为与五族共和观念相适应的“五族一家”之说法,孙中山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文告都曾频频提及“五族一家”一词。南京国民政府仍会在某些涉及民族事务的文献中使用“五族一家”等提法,后来国民党当局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以“宗支关系”定位国内“族群”关系,较少提及“五族一家”;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并阐述了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思想。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内涵包括: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黄帝或“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这一名号所包括的国内各族同属于以黄帝或“炎黄”为“共同始祖”“人文初祖”的大家庭;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人常以“亲属关系”定位现实中的民族或族群关系,视其为血缘相通的宗支与亲如同胞的兄弟民族;各派政治人物、各个民族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华民国领土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于1996年后半年,连载了一则通讯和四篇文章,介绍“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与《科技智囊》杂志社共同组建的易学课题组,对《周易》及其源头——《河图》、《洛书》作出的重大破译”。它们是:1996年7月15日第二版的本报讯《科学理解易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8月1日第八版署名“关穆”的,《易经柱:周易六十四卦的立体展示》,8月24日第八版署名“华明”《〈河图〉与金字塔存在统一关系吗?》和署名“关穆”的《易经柱背后的数学奥秘》,10月10日第八版署名“华和”的《太极易经柱、“和合”数表与中华和合精神》,11月20日第八版署名“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易学课题组”的《易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千古〈河图〉与八卦关系的解译》。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价值的核心。“和平崛起”则是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战略。本文试图用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从哲学的维度来对这一伟大理论进行诠释,为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崛起,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6,(7):152-161
“和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和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文化精神。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注意汉代思想史。考察汉代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和合”有自然主义的思想渊源,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公众愿望,一种社会理想。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和合”的理念也有深入的渗透。早期道家文献如《太平经》中有关“和合”的论述,对于“和合”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13.
和合:普遍和谐维度上的现代价值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传统,基于“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修身正心”、“协和万邦”等主张,广泛确认并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亦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民族、地区间的和谐。“和合”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本质上正是“和合”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当今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发展理念,“和合”文化传统都有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的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在吴文化的热烈探讨中,论者每每论及华夏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而对吴文化给予华夏文化的影响则注意不够。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现有资料表明,至迟远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文化就对中土文化发生了联系和影响。到春秋晚期,随着吴越的崛起和争霸华夏,这一影响达到了高峰。本文拟就春秋晚期以来吴文化的北向影响作一初略的探索,以期对整个吴文化研究的拓宽深化有所裨益。一据《庄传》记载,襄公十九年,鲁为报谢晋伐齐救鲁之功,特赠晋中军将荀偃以“吴寿梦之鼎”。寿梦为吴王,《吴越春秋》载其曾“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并与“鲁成公会于钟离”。文献载其重器——“寿梦之鼎”辗转于华夏重要国家鲁、晋,透射出春秋中晚期吴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不确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史记》有六篇今天看来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在司马迁的眼中,前五篇所记载的民族,均是华夏一统,不是少数民族。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也”。夏的祖先“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南越王赵佗本是秦时南海的龙川令。越氏出自赢姓。赢姓是大舜赐给伯翳的,而伯翳又是帝颛顼之裔孙,不用说是黄帝的“苗裔”。《东越列传》中“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而句践又是“禹之苗裔”。《朝鲜列传》首句“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而燕是周的同姓,“姓姬氏”。周的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后代,而“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西南夷最大的国家属滇,滇王庄蹻是楚庄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相似文献   

17.
《黄帝帛书》中,刑德思想是核心内容之一。《黄帝帛书》从辩证思维的高度阐述了刑与德的关系,提出了“刑德相养”的命题。在德与刑孰主孰客这一问题上,《黄帝帛书》明确提出先德后刑。《黄帝帛书》将刑德与天道、阴阳结合起来,从而将刑德学说提高到了自然哲学的高度,形成了“阴阳刑德”观。《黄帝帛书》提出刑德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式或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因”、“时”和“度”。  相似文献   

18.
<正> 黄帝,号轩辕氏。由于中国上古神话的历史化改造运动,神话人物的黄帝,成了人类文明的始祖,三皇五帝之一,因而儒家先学们赋予黄帝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家的头衔。《管子·轻重戊篇》: “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世本·作篇》:“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旒。黄帝造火食。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又:“黄帝作宝鼎三。”《易类谋》:“黄帝吹律以定姓。”《黄帝内传》,“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太平御览》卷772引《释名》: “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文字学方面验证有关的史料及考古成果:古三门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炎黄的发祥地。《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应界定为阴山水系;伏羲神农的故地是古三门湖的西南,在陇地,甚至辐射到神农架秦巴山地。  相似文献   

20.
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沈长云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这在今天,已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包括海外华人的共识了。随着我们民族的日渐繁荣昌盛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这位公认的祖先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究竟是一位什么身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