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战场的重要战役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悲壮的一幕,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衡阳保卫战的背景 衡阳战役不是一个孤立,局部性军事冲突。它是日军“1号作战”计划的一个关键环节。“1号作战”是日军在行将灭亡前夕作垂死挣扎的一个军事战略行动。1944年1月24日,日本首相、陆相兼大本营总参谋长东条英机,奏请天皇,批准其所谓“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计划。其目标是:打通自我国东北经华中、华南直达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以保证对南洋日军的补给;摧毁粤汉、湘桂沿线的美  相似文献   

2.
1944年4月18日至1945年2月6日,日本在中国进行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日方称“1号作战”中国方面称“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在中国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日军总计使用兵力150个大队约5.1万人,马约10万匹、炮1551门,坦克794辆,汽车15550辆。作战地域垮越六省:(豫、湘、桂、黔、粤、赣),作战距离达1800公里,作战时间持续10个月。豫湘桂战役的规模不仅在八年抗战中,而且在日本陆军作战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3.
浮山阻击战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迫不及待地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我军执行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所在的太岳区四纵十三旅三十九团先后参加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  相似文献   

4.
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是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战略阶段。为此,日本进行了多方面长期战争准备,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作战原则,并在战争中得以运用。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日本的战略目的得逞了。  相似文献   

5.
1949年是国共两党决定胜负的关键之年,年末的川西战役为最后一次大决战。四川西部地区聚集了国民政府近百万的军队,蒋介石亲自坐镇成都指挥,准备与人民解放军在此决一胜负。但是川西会战以国民党的惨败而告终,蒋介石仓皇逃离成都,近百万的国民政府军队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土崩瓦解,或起义、或投降、或被俘,仅少数人逃往西昌方向,次年3月前被全部消灭。蒋介石的川西大会战计划之所以幻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考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发动的彭县起义对战局的影响。彭县起义的发生,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迫使蒋介石迅速撤离大陆,飞往台湾,导致麇集川西的国民政府军队群龙无首,指挥失措;刘、邓、潘的起义部队配合人民解放军拦截南逃的国民政府军队,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从而产生了"蝴蝶效应",致使蒋介石的川西战役防线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6.
1944年,对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日本政府为了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精心准备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作战。由于对日军决定在中国正面战场上发动大规模作战缺乏必要的准备等原因,国民党政府在豫湘桂战场上发生了大撤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审时度势,及时地在敌后战场发动了局部反攻,从而取得了敌后战场的大发展。豫湘桂作战的战局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对两党今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八”事变后历史的基本要求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预谋已久所发动的突然袭击,由于东北军队执行了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日本侵略军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以后,即迅速地侵占了东北铁路沿线的许多战略要地和重要城镇。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却深感统治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8.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的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美国则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道路。  相似文献   

9.
1949年11月1日~12月27日,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在四野、一野各一部的配合下,进军西南作战。在短暂的时间内,解放了川、黔、滇、康四省,歼灭国民党军约90万人。1950年春,又胜利组织了滇南、西昌战役,消灭了蒋介石在大陆残存的力量。至此,全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宣告全部解放。 我军西南作战的胜利,是同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战略追击方针”密不可分的。下面,笔者试就这项战略方针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0.
百团大战,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该不该发动;二是是否违背了中央的作战方针;三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本文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时战役的客观环境.敌我态势及作战目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百团大战是应该发动的.它没有违背中央的作战方针.而且予敌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是“功大于过”.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有些教训也应吸取。  相似文献   

11.
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军队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对整个战争影响很大。本文拟就平壤战役的经过及失败原因略作论述。一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明治政府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早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向中国宣战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同时,出动海军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夺取黄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军在渤海湾头上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会谈,是中日关系史上重要事件。日本史书多有记述,中国现代史学者,无论大陆的还是台湾的,也都提及。但是,不是失于简略,就是执其一端,没能客观地记述这个事件的全貌。蒋介石、田中会谈,参加者只有四人,除蒋,田中之外,就是张群和佐藤安之助。这次会谈双方各自留下了一份记录。日本方面的记录是佐藤整理的。日本当局作为外交文件,在会谈后不久(11月14日)就发至日本驻华公使和驻上海、汉口、奉天  相似文献   

13.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蒋介石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在整个决战过程中,毛主席高瞻远瞩,全局在胸,不单紧紧抓住战略决战时机,同时也准确地选择了平津战役作战时机,及时制定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牢牢把握着整个战役主动权,使战役各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引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然而,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始终贯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同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激烈斗争。一向以“常胜将军”、“天才军事家”自居  相似文献   

14.
气势磅礴的电影《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已经与全国人民见面.粟裕,作为华野(即华东野战军,下同)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五成员之一,在电影中已得到形象的反映.战役的关键是制定作战方针.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中央军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吸收了各野战军、各战役指挥员的建议和意见.可见,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就粟裕在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制定过程中的贡献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5.
衡阳之战是抗日战争中战时最长、伤亡最多、场面最惨的城市争夺战.为了扭转太平洋战场上兵败如山倒的厄运,打通大陆交通线,日本按照“一号作战”计划,逼近衡阳这个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 1940年6月20日,就在十万日军奉令进攻衡阳的同一天,国民政府命令方先觉率领兵员不及日军五分之一的第十军保卫衡阳.日军第一次总攻,两个据点的衡阳守军无一生还.日军第二次总攻,第十军某团半日之内连升五位营长,全部殉国.日军第三次总攻,部将谏言方先觉率部突围,而丢不下6000伤兵的方先觉咬牙死守.  相似文献   

16.
济南战役     
李伽 《源流》2010,(15)
济南战役是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山东省会济南市国民党军发动的大规模攻坚战役,周恩来后称此战役为三大战役的序幕。1 948年秋,国民党军由于不断丧师失地,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在华东战场,蒋介石为屏障徐州,隔断华北、华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并迟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 ,1936年 12月 12日 ,他们激于民族义愤 ,毅然扣押了蒋介石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 ,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 ,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因而西安事变之后 ,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谈判过程中,尤其是1946年初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挫败了蒋介石企图通过政治谈判软化中国共产党的阴谋,取得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其功绩尤见巨大。抗战的胜利,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但在战后,美帝国主义妄图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因而推行“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统治集团则垄断了对日本侵略者受降的权利,疯狂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便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战后的中国人民是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然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早已打定主意消灭中国共产党,并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只是慑于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和国内、国际舆论的反对,一时  相似文献   

19.
衡宝战役是我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于1949年9月至10月,由第4野战军主力和第2野战军一部实施战略大迂回,在湖南衡阳、宝庆(今邵阳市)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重兵集团的一次重大战役。在战役过程中,我军在情报战线上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斗智斗勇,隐真示假,用假情报迷惑敌人,使我军从容地采取正面进攻、东西迂回、断敌退路的作战部署,一举全歼白崇禧集团主力47000余人,使白崇禧彻底丧失了与我周旋的军事"本钱",为我军尔后进军广西全歼白崇  相似文献   

20.
1939年2月蒋介石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是有深刻的主观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强调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物质力量的“力行”哲学是运动发起的思想基础,日本抢先发动精神总动员刺激并启发了蒋介石,而作为抗战时期国内政治主要层面的国共关系的逆转对运动发起的形态和实质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