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教中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语中本为“生命方式”(Way of life)之意,传统的解释为“法之本”.藏族称西藏为“蕃”。在古藏语字母书写中,作为音尾的英语译音“n”和“d”往往交替使用,例如:早期吐蕃君主的称号即可写成tzedpo(btsad-po)也可写成tzenpo(btsan-po),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况且,直到大约公元七世纪,藏族人仍然称西藏为“本”(pon),“蕃”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 ,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 ,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 ,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 ,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 ,为 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一、从金本位到银本位自西藏高原出现原始农业,就开始了传统的农牧交换。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藏文文字中有一种现象为我们寻找这种等价物提供了线索。在藏文中,“nor”既当“牛”讲,又是“钱”、“财产”、“财富”之意。与“nor”结成的词组有“nor gang”为牛的总称;“nor can”为富人;“nor bdag”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先民心目中包含“中国”和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在内的“天下”具有某些现代国家的 属性。“中国”一词之“中”,并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在春秋大一统学说中,“中国”和“天下”终究是要合一的。  相似文献   

5.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7.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8.
雄性为“凤”,雌性为“凰”,通称“凤凰”。在神话传说中,凤凰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形象不仅代表万物之“和”,还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象征着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同时,凤凰在民间有爱情的寓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夫妻同心相爱、婚姻美满。  相似文献   

9.
杨敏敏 《世界民族》2022,(1):116-126
为探索以“华侨华人”为主题词的国际学术研究脉络,借助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10—2019)十年内的学术语篇进行定量文本挖掘与定性文本细读。结果表明:多学科跨学科的华侨华人研究得到全球性的关注和支持;“全球化”“身份”“态度”“高等教育”“学生”“人才”等成为研究热词;全景式的“中国人才流动”与“理解非洲叙事”这两个主题领衔研究前沿;华侨华人身心健康得到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在发文数量和前沿观点上把握了国际学术话语权,而高被引作者的相对缺失则说明话语能力与影响力还可望进一步提升。希望该研究能为华侨华人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友孙 《民族学刊》2022,13(11):89-101, 151
“少数群体”的认定和承认问题,是和“少数群体”界定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问题。在欧洲,对“少数群体”成员个体身份认定,逐渐认同了“自我认同”原则。而在集体身份方面,欧洲通常采取国家认定或承认的方式。不过,欧洲国家在认定和承认族群集体身份时,门槛过高、缺乏“识别”过程、主观进行族群归类、添加一些附加条件等特征或不足。对此,有必要将“少数群体”的标准区分为“核心特征”和“外在条件”,将“在族群、文化、宗教或语言方面有异于主体民族”“表达了维护群体身份的意愿”作为认定或确定少数群体存在的“核心特征”,而将“公民身份、居住时长、人口因素”作为“少数群体”存在的外在条件。“核心特征”可以确定“少数群体”的存在,而“外在条件”则作为少数群体获得某种特殊权利或优惠的资格。  相似文献   

11.
印度米佐族     
一、米佐族名的意义:“米”意为“人”,“佐”意为山区或高地;“米佐”意为山区的人;“米佐拉姆”意为米佐人的土地。过去外界人称米佐人为“卢夏依”,直到1954年卢夏依山区改名为米佐地区。二、地理情况:米佐族人口为332,390。居住在米佐拉姆直辖区。首府名“艾贾尔”。米佐拉姆在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家支?     
“家支”是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組織,它实質上是奴隶主阶級統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彝語的“錯西”“錯甲”,一般譯为“家”,这是一种由父系血缘关系組織成的集团。“支”在彝語里叫“結”,意思就是“分支”,它是指在一个“家”下由于子孙繁衍和其他的需要,按照血統亲疏关系分成的支系  相似文献   

13.
韩源 《西部蒙古论坛》2023,(3):107-113+128
“卓斡思”一词见于明代所编《华夷译语》和《鞑靼译语》等用于蒙古语汉译的词汇典籍之中,汉译的辞书之中,其编者大多将之汉译为“钱”,该词即现代蒙古语中的“?oγos”。由于蒙古早期社会的贸易多以贵金属为媒介,且相关史料中也未见对“卓斡思”的记载,故可推断该词应是一个外来借词。元朝以后,交钞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而为了方便称呼,元朝官方和民间统一将交钞简称为“钞”。从“钞”和“卓斡思”两词的古音读法的比较及蒙古语的借词惯例来看,二者间应存在借用关系。时人应是在“钞”的基础上套用了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s”,从而构成了“卓斡思”一词。该词的产生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元朝时多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借用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新疆汉人”是近代中国边政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西汉以来汉族始终是新疆地方社会的重要一员,及至清代则形成了“兵屯、户屯、商帮”等组织形式;汉族在新疆地方史上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呈现为“被迫迁入”“安家立业”和“建功立业”三种类型,“守疆、治疆、兴疆”则是汉族对新疆地方社会所作的基本贡献。针对近代新疆民族问题,部分研究者以新疆民族交融为依据,指出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一分子”,并以此为汉族在改善新疆民族关系上作出应有的担当和示范构筑观念基础。近代中国边政学兴起背景下的新疆汉族研究,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可敬的思考探索,也为当代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提供一定的学术镜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 ,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优秀”论 ,在美国国内 ,他主张用以盎格鲁 -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 ;在国际上 ,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 ,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 ,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试探考古学上的濮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亦称“百濮”,在商周时期是我国南方一个较大的土著民族。她与“楚”,“越”等族齐名。然而,对“濮”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却远不及“楚”和“越”。为推进对濮文化的研究,弄清濮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本文拟从考古学的角度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18.
略论原始社会瓦解时期的僜人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额曲及其以南的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居住着一万多僜人。他们的一部分自称“达让”,另一部分自称“格曼”。察隅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征求察隅僜人对自己族称的意见时,他们自称为“僜”,此后即正式称他们为“僜人”。当地藏族称他们为“僜巴”。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中有达让话和格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需在生活化语境中予以理论探赜和实践确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进阶融合与互养相成过程,重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牢树“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有“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人本性、“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性等基本特点,其发生机理表现在:以植根于生活为逻辑起点,以升华于生活为意义探赜,以回归于生活为实践指向,以引领于生活为价值旨归。当前,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应打造“有形”的生活化内容,创新“有感”的生活化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有效”落实机制,加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谭林 《民族学刊》2020,11(5):110-119, 157-158
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既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又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四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五个认同”核心要义,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内在关联。根据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在民族地区加强“四史”教育的作用、必要性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相关性,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要以“共情”教育为抓手、“共鸣”教育为主线和“共行”教育为目标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