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信息时代产生的新事物,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并改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研究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和性质入手,简要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亚社会、镜像社会、新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提升出一个整合型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并阐述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2.
陶鹏 《云梦学刊》2013,34(2):84-88
网络社区是新型的虚拟社会组织形态,其成员在网络社区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按照个体的自主意愿进行网络活动,但也导致了网络社区出现了非理性表达,衍生出了卫道与摧毁并存、无序与有序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开放与封闭并存的多重效果,成为虚拟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网络社区非理性表达主体性因素来分析成因,通过加强现实社会管理与虚拟社会管理的互动,提升网络社区成员的网络文化自觉,完善网络舆论的规制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途径加以规制,最终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互联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 ,虚拟社会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无限制性、匿名性、易于自我暴露、情感性和人格多元性等特点 ,并且在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网络人际依赖症和人际欺诈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镜像,拥有虚拟实在性、匿名性、开放性、共享性、自律性等特性。其与现实社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即它们在社会基础、社会关系和主体活动等方面有差异,但二者彼此互动统一于人类社会。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从建立虚拟身份证明制度、构建虚拟伦理秩序、健全网络信息防护系统、完善舆情疏导机制等方面寻求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相较于现实社会结构,其人际关系呈现更多的虚拟形态.网络社会的平等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特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相对多的人性关怀.但网络社会需要现实社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方能使网络社会的人性关怀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素养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必备的基本素质。首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与重点目标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课堂教育,发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对策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7.
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网络利用的广泛普及,一个新兴的社会场域和社会形态--网上虚拟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然而,目前网上虚拟社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超越网络建设的工具性思路,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新的人类活动空间和新的社会场域,切实加强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包括网上虚拟社会的发展型社会建设、秩序型社会建设、矫正型社会建设和制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网络社会场域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种网络社会场域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人们生产、传播信息和从事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虚拟实在社会场域,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虚拟实在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交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网络伦理不是与传统伦理迥异的伦理.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基础不同,一个是虚拟社会,一个是现实社会.网络伦理的建设,是要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网络道德的生成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恋情是虚拟影响下网络主体观念改变的结果,是自我与本我在虚拟情境下的真实表达,其存在具有社会现实基础和真实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综合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网络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现实生活的延展,因而随着网络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也在不断生成,产生了一些新的趋势,如网络与现实交融更深、碎片化程度加剧、变得易被诱导等等,为了应对这些趋势,有必要采用注重网络与现实的统一规制、运用“大数据”整合文化碎片等新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粹主义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由两种力量所构成,一种是网络批判现实主义,另一种是网络民族主义。前者以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为主要关注点,以反权威、反精英主义的底层姿态出现;后者则以反对全球化、反对西方国家为内容,以极端排外性的情绪表达为形式。尽管网络民粹主义表达了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强调了对改革公平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利用极端的、偏激的,甚至暴力性的语言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非理性表达,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激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和仇视,并不时地与现实中的集体性事件结合起来,试图推动民粹主义社会运动的形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激化社会矛盾、分裂社会的后果。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前提下的社会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完善普通民众和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在经济领域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3.
陈权  吴先琳  刘伟 《学术探索》2011,(6):138-141
我国大学生网络依赖防治研究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系统回顾与总结我国大学生网络依赖防治研究的进程,深入审视与反思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又有它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一些身心问题与网瘾有关.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不能忽视,应尽快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深入和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但同时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应充分了解大学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于健宁 《理论界》2014,(5):152-156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和集体行动的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集体行动类型——网络集体行动日益为学者所关注,互联网在集体行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也成为了核心关注点之一。在网络集体行动中,互联网扩展了集体行动的机会结构、增加其动员潜力,并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官方和官方媒体的公共舆论平台,影响着集体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互联网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在扩展集体行动发生环境、降低参与组织成本、打破话语权垄断和突破地理边界限制四个方面上扩展了传统集体行动理论的前提。因此,对互联网与集体行动关系的考察需要置于一个包括参与者、互联网、集体行动、制度背景四个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组成的问题分析框架之中,研究四个要素之间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机制,才能对两者关系有更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7.
网络出版的产业化发展,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精神,将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相对于科技教育界关于大师级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有关网络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愿景,足以称为出版印刷界的"王选遗愿"。我国网络出版产业化内容建设的基本途径,在于寻求现实困境的实质性突破、实施网络出版的资本化经营、构建网络出版的虚拟产业组织、优化网络出版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之一。但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对手机过于依赖,逐渐产生了手机网瘾,阻碍了其后期的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大学生的手机上网时间、大学生的上网地点和工具使用情况、大学生的上网内容偏好、大学生的网络体验情况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网瘾现状,其后提出了一系列大学生手机网瘾的预防、心理治疗的策略及措施,希望以此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手机网瘾的戒断。  相似文献   

19.
张晓苏 《学术探索》2012,(5):98-101
网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在网际交流与传播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不断变化发展,它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和特点,是由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探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形成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探究互联网使用对于家庭消费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于家庭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互联网的购物用途对于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工具变量回归也证明原结论是稳健的。在作用机理的探究中,发现家庭收入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消费的部分中介,即互联网通过增加收入进而提升了家庭的消费水平。最后,进行分样本回归,发现在城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互联网的使用促进家庭消费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