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化是权力扭曲与异化,必须治理。其成因主要有四方面:不合理的政府间关系是问题产生的体制性原因,垂直管理部门对地方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客观需求埋下其地方化诱因,地方党政机关的主动影响与干预加剧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化,人际与人情因素助长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化。治理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化,应理性推进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政府间关系合理化和法制化,继续强化垂直管理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独立性,强化对垂直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强化监督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垂直管理部门的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2.
张占斌 《决策》2009,(2):34-35
如果没有一个整体设计,层出不穷的垂直管理可能将基层政府的执政“要素”剥夺殆尽,发展的趋势是“地方政府日渐空壳化”,众多部门的垂直管理,损害了地方政府职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周权 《经营管理者》2009,(18):176-176
90年代以来,地方垂直管理部门明显的增多。垂直管理体制增强是政府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本文从垂直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了垂直管理体制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环境规制中地方规制部门与排污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博弈双方的决策演化规律,着重分析了地方规制部门环境执法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规制部门与排污企业的决策演化规律一共包含12种情形,对方策略既定条件下治污和执法策略的相对净支付决定了博弈主体策略选择。加大中央(上级)环保部门对地方规制部门的奖惩力度、提高环境规制标准,能够促使地方规制部门提高环境执法力度,而且加大奖惩力度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提高环境规制标准。对环境执法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干扰,其次是环境执法成本。污染削减技术创新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环境执法力度,实证结果表明其降低了环境执法力度。企业污染物产生量越大,地方规制部门越倾向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地方规制部门的环境执法特征是现有政治、经济和环保体制下多方互动的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5.
近一段时间,审计部门是否实行垂直管理的问题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其中,要求将审计部门升格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人呼吁对审计部门实行中央垂直管理,以排除地方干扰.实际上,全国上下有此呼声的部门又何止审计机关?从国税、地税,到工商、质监,再到药监、国土,几乎所有重要的执法部门,都已经或正在从地方政府序列中退出,改为中央或省以下垂直管理.其初衷无非是想通过保持人事、财务的独立来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但是,垂直管理真的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笔者看未必.  相似文献   

6.
地税机关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组织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收入与执法等多方面关系,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姚笑云 《秘书之友》2008,(10):32-34
按照《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措施。它介于行政立法与执法之间,是加强和完善政府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范,只有各地方各部门的相关规定、办法。  相似文献   

8.
地税机关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组织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收入与执法等多方面关系,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社  相似文献   

9.
梁玉 《办公室业务》2009,(10):47-49
信访是人民群众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合法渠道。国税部门作为垂直管理部门,一方面履行着中央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征收、管理、检查等行政职能,另一方面负责本系统的人事、财务、经费和资产管理、离退休人员的安置等内部管理工作。而县级国税部门作为国税系统的基层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0.
叶洪 《决策探索》2014,(2):82-83
乡土中国历来有“县为国之基,民为邦之本”之说。基于此而生发开来的县治权力监督机制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呈现出多元主体交叉,内部体系严明的特点。具体而言,权力监督机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上层是御史监察系统,以监察朝廷官员为主,地方官员为辅;中层是地方监察系统,以监察地方官员为主,中央派出机构为辅;下层是郡(州)太守及其属吏实施的层级监管。三层监察系统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呈单线垂直状,多管齐下,权力传递迅速,边界严明,既互相掣肘又互为补充。其灵活性表现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因监督效能而生;其规范性表现为将教育、预防、惩治等廉政机制制度化,力图让各级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海上行政管理是一种分散型的管理体制,海上执法也存在海监、渔政、海事、海关、海警等多支执法机构,各执法机构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行政效率.广东省作为海洋大省,在海上执法管理体制改革中虽然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离"大部门体制"要求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仍有一定距离.广东省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排头兵,依据"大部门体制"要求进行海上执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正>遏制权力放纵的重点应该是限权。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逐步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接受社会监督。权力清单制度是从源头上遏制权力放纵的治本之策。权力清单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催生了职能部门之外的有效监督力量。要让人民来制定权力清单。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清  相似文献   

13.
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限制了先进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保护的是落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毒瘤”,应尽快予以割除。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影响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必须通过一系列营销策略向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外地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阻碍了产品的销售。1.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产品策略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利用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执法部门的权力排挤外地产品,如制定某类产品进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金融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凸显。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纵向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对金融问题缺乏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6个省(市、区)设立了省级金融办,但名称、性质各不相同。除内蒙古、宁夏等省市的金融办运作较好、相对强势外,多数金融办是“寄居”在省政府办公厅下。  相似文献   

15.
《决策》2011,(6):70-72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此政策,何以出台?执法部门的权力太强而受到的监督约束欠缺,是一个重要原因。出台这样的政策,警方一个“新闻发布会”就可以了,没有经过人大等监督部门来质询其可行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地方人大是讨论、决定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之一。依法、全面、有效、正确地行使决定权,对于保障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7.
时下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了亲朋好友甚至个人的利益乱“打招呼”:有的干预干部的选拔、任用;有的插手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或介绍基建工程承包人,或帮助推销物品,或充当皮包公司担保人;有的插足侦查工作,干扰执法和司法工作,等等。据笔者掌握到的,目前领导干部在“打招呼”时,一般采用以下10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洪晓静  吴倩 《领导文萃》2008,(24):34-36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即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地方政府负责本级职能部门的“人、财、物”权。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以“人、财、物”权影响职能部门“事权”的操作空间,职能部门存在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关系。这种双重领导体制容易形成地方保护,妨碍中央政令的畅通。近几年来解决的办法就是上收权力,  相似文献   

19.
李黎 《决策》2006,(11):48-49
集中整治期间,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会无限放大,那些在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行为有可能碰上“枪口”成为牺牲品,这样会让行政权力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的是有关国家权力纵向配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影响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从建国至今就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专门谈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几十年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展时而强调中央集权,时而强调地方分权,却走不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