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及其法书<兰亭序>自唐宋以来,在日本文化领域中被广泛接受.本文主要记述了"曲水之宴"传入日本的情况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随的一阕<木兰花慢>本为题咏<红楼梦>之作,其中"巨人"当指鲁迅与毛泽东,他们在顾随填词之前都曾高度评价过曹雪芹及其小说.原有的诠释认为.顾词下半截乃夸赞<红楼梦新证>,却毫无根据,漏洞百出,那显然是错误的.学界目前对这桩疑案的反应,表明大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痛心疾首,对学风不正现状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对作品的外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尽管相学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预测体系,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相学流行,他受此影响并运用外貌描写来暗寓人物命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是对<红楼梦>预示手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一书中合成趋向动词作补语这一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试图发现该书中"谓语--补语1--宾语--补语2"这类结构,随着处置式的广泛运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相对缩小了,不及<红楼梦>中运用普遍,且使用场合和分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具体观照<红楼梦>作者的女性主义刨作方略,并评论其艺术价值,运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认为<红楼梦>一书中的女性崇拜描写虽早已为众多论者指出,但蕴藏于其中的女性主义创作方略却少有人提及.在西方女权主义者关于女性文化的系统见解中,则可印证<红楼梦>在这方面的成就.它具体包括:对讲究物质享用的女性生存方式极为欣赏和赞美的创作倾向;在具体创作中的女性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成书过程中的女性主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各种粥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以.对于各种粥名,如何翻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有效理解是译者必须慎重对待的.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首先简单介绍了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分析了杨宪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说明了杨先生的译文并没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9.
考察吴藻的文学创作,明显可以辨析出<红楼梦>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表层的,如作品结构、语言、意象等,与艺术形式相关;有的是间接的深层的,如自传意识、女性意识、爱情意识等,与作品思想内涵关系密切.吴藻与<红楼梦>文学世界有相似的人生图景,这在<红楼梦>与她的文学创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明朝嘉靖、万历时期人侯继高,世袭指挥同知,历任把总、副总兵、总兵、都督佥事等官职,先后镇守广东、浙江等地.侯继高在任职期间,除了履行其巩固边防、防倭抗倭将领的职责之外,还积极笔耕,写下了<游补陀洛迦山记>、<补陀山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风土记>等著作.其中<日本风土记>以五卷的篇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日本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学、风俗、人情、爱好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朝人认知日本程度的颇有价值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自王国维以来 ,悲剧说一直是红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但悲剧说对《红楼梦》的解说并不充分。文章对红楼悲剧建构轨迹的检索 ,揭示了红楼悲剧意识形成的内在线索。这一线索表明 ,悲剧说与作为文化大书的《红楼梦》之间 ,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红楼悲剧的裂隙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的各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总结。鲁迅先生是对《红楼梦》思想艺术作出准确评价的第一人。《红楼梦》在悲剧结局、爱情模式、语言运用、塑造人物和叙述方式等方面的突破 ,充分表现了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红楼梦》的艺术风格、高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就、独特的艺术结构和美学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判断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杨本前八十回的原有回目与现存十二个主要的《红楼梦》版本回目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了杨本独有的十回回目。分析结果表明,杨本的回目与其他版本相比表现出不完善的现象,这或可说明杨本前八十回目有《红楼梦》早期文本的痕迹,杨本前八十回回目应属于一个产生于程本之前的、早期抄本《红楼梦》中的回目。  相似文献   

15.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6.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 ,关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便源远流长。众多论者从《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作者与中外文学家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总结了文学的流变过程 ,分析了比较中折射出的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红楼梦》研究学术争鸣述要(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引进西方文化思想评论《红楼梦》是20世纪红学学术争鸣的肇始,20世纪学人对王氏关于《红楼梦》之思想倾向与悲剧观的论说有不同的评判。红学中索隐与自传两派的争论是延续百年的世纪之争。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运动以及其后“市民说”与“共名说”的争论有得有失,对得或失的不同评估与时代意识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脂批本与程高本的优劣真伪之争是20世纪红学争鸣中延续莳间最长、争论程度最激烈、参与争论人数最多、最具有学术本体性的争论。对曹雪芹生卒年的争论以壬午说、癸未说、甲申说为重镇。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多种原因,百年红学未能将《红楼梦》从文本意义上进行深入的读解,致使红学研究或偏于考证曹雪芹的家世,或对《红楼梦》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猜谜”式的解读,或直接将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等同起来等等。本文拟在总结《红楼梦》主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给《红楼梦》主题以文本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研究》一书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对《红楼梦》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针对该书内容进行评介,进而说明该书是《红楼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伏漫戈 《南都学坛》2004,24(3):37-42
"实录"精神、典型化原则、春秋笔法、史传手法显示了曹雪芹的良史之才;渗透在意境营造、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环节中浓郁的诗意,使《红楼梦》堪称诗化小说;精辟、独到的议论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人物个性,揭示了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构成了《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