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无可非议。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笔者认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相似文献   

2.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思想观念要实现以下转变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重理工轻人文向文理并重转变;在教学观上变“三中心”为“三注重”;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变重智主义的片面发展为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在学校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上,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在对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确立集体主义与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世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校本课程的“本”,首先是“以校为本”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然而,学校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何使课程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这才是课程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说来,校本课程的“本”,更应该是“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包含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也包含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表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升入高一级学校已不是人们最高的追求.随这种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已由“应试教育、“接受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轨.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材而不是“高分低能”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我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构建一个旨在创新的教育新体系。笔者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过程中 ,对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现谈一点认识和体会。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等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素质教育 ,是从我国国情出发 ,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素质教育主要应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手。1 要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提高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万牛  杨蓉 《社科纵横》2009,24(12):145-147
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称之为"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也叫"学会生存"。大学生是各行各业未来的骨干力量,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培养大学生生存技能,对丰富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实施"和谐社会"理念和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下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紧紧围绕新课程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进行教学,是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深入推进并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应试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功力性强,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高分低能的学习状况是人才培养的弊端。创造力是学生素质的一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中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关注学生的技术培养,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着素质教育内涵目标不清、实践途径单一的问题.这很大程度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内涵目标,完善素质教育实践路径,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该文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也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其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因为人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主体因素。我什1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形势及任务,无一不强调提高全民族素质在实现各项战略目标中的根本性地位。没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发展的新飞跃。一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的地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要素,任何物质要素只有同人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直重…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热爱学生。用先进思想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用高尚品格影响学生,是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普遍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孙秀琴教育要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改进和加强政治教育对搞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一尽管我国学术界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不同见解,但经过...  相似文献   

14.
向前 《社科纵横》2006,21(5):136-137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教育宗旨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注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在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而所谓信息教育,就是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一个素质时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对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把大学生培养造就成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总体改革的中心课题。我们认为,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多角度、宽视野、全方位施教的系统工程。其中,“三维”教育即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一)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0,16(3):120-122
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际间激烈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型”创新人才。为此,笔者就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找准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切入点,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试谈师专学生教育科学素质及其培养和训练张广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初中教师,提高学生的教育科学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一“教育科学素质”这一概念,我国目前探讨较少,亦无统一的科学界定。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素质应当属于教师素质的范畴,是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