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蓝本,参考《傲慢与偏见》的六个汉译文本,从英语“时”的对应,“体”的对应,以及对“V DV le-1(了-1)”和“V le-1(了-1) DV”的具体分析入手,分析“了-1”英汉互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指出“了-1”在不同语义及语境下的具体方法,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从理论方法和具体操作上对虚词翻译带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3.
关于《好了歌》之文体源流,当代学者多认为源于明代,不过这只是直接影响,未看到其远源在于“了语不了语”这一杂体诗.了语、不了语是一种士子文人的游戏文字,文体卑贱,源于东晋顾恺之等,最早则受到宋玉《大言赋》、《小言赋》的影响.《好了歌》继承了“了语不了语”这一陌生文体的某些质素,同时又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了语不了语之形成,是魏晋玄学兴起及其士人尚清言、好谈玄风气的反映,与佛教、道家都有极深渊源.在好与了、色与空、盛与衰、有与无、真与假等这些互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中,“好了”在《红楼梦》一书中具有元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前五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红楼梦》序曲的前五回,在思想内容、故事情节、全书主线各方面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红楼梦》前五回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全书的内容,因而这种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被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得最厉害的一部作品。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作品,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坚持这个观点,则不但整部《红楼梦》和其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显得特别恍惚迷离的前五回也可弄清它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相关歧义结构入手 ,并结合确山方言 ,可把“了”分为三类 :了1 用在句中或句尾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 ;了2 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 ,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 ;“了3”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 ,只表示肯定的语气 ,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部新发现的仅存十回文字和数十回总目的《红楼梦》残抄本,在红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十一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为此,本期专门约请此本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和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一部仅残存前十回的《红楼梦》旧抄本日前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花落深圳,被年轻的书画收藏家、《红楼梦》爱好者卞亦文先生收藏。抄本存前十回正文文字,正文前残存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共48回的回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11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在京的部分红学专家也从该抄本的残存状貌、纸质墨色、抄写款式、特殊用字、回前诗的格式和避讳字的写法等方面考察,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早期抄本的残本;又从脂评本和程高刻本的版本异同比照分析,认定其底本文字为脂评本系统,许多方面有与其他脂评本可互相参证处。并由此本避清康熙“玄”字讳,即或缺末笔、或改为元字,而不避道光皇帝讳,可大致确定抄成年代当在清嘉庆朝或之前。其中此本独出的文字更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冯其庸先生在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长文予以专门介绍,引起了国内外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版本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相信这部新抄本的出现及流布,必将促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学生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自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作者是高鹗以来,关于后40回的著作权,它的思想艺术价值的高下,以及高鹗的人品,就成为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梳理这些不同意见,对新世纪的红学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红楼梦》艺术形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于曹雪芹的典型观、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总体成就、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特性”及各种特殊类型典型的塑造,如“第三者”、“过场人物”、“陪衬人物”、“严父”、“慈母”及“僧尼”等都有研究。同时,对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各种艺术手法技巧也进行了研究。甚至有人研究了绘画、戏曲、诗词和医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这为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红楼梦》中有深层的母体回归意识,贾母可视为主母神原型,母神有守护与救世之能,她于俗世时间消隐(肉体衰败)关乎“家族”及其“屋宇”的荣盛状态.贾母见证俗世时间的流转并贯串百年家族的兴颓,既是开枝散叶的主干起点,亦成了完美的乌罗伯洛斯圆.  相似文献   

15.
本篇是对<红楼梦>中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平儿、晴雯、紫鹃、袭人、尤二姐、尤三姐等的歌咏,同时加以详解,以显明诗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前五回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的诗性哲思。这种诗性哲思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开篇以神话故事确定人类情感的本根性,继而以“正邪两赋”说揭示人类情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以“意淫”说表达对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在“以情悟道”视闽下,《红楼梦》对人类情感的探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境域。  相似文献   

17.
高惠娟 《南都学坛》2006,26(6):49-51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病场景和病本身成为一个构成整体结构和突出表现作者意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脂评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麟 《南都学坛》2004,24(2):37-41
《红楼梦》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关于“脂评”的辩证思维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脂评”中涉及到的“繁”与“简”、“虚”与“实”、“避”与“犯”、“真”与“幻”、“忙”与“闲”等问题 ,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心理说、升华说原理剖析了《红楼梦》中李纨的形象塑造,指出李纨并非形如搞木,其性格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压抑而被迫进行了移情与升华,使得一颗鲜活的心不得不包裹在槁木似的外表里。从而指出封建礼教、伦理对正常人性的摧残的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