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实现七个根本的范式转变:根除人治意识,弘扬法治意识;破除权力本位意识,树立权利本位意识;根除臣民意识,培育公民意识;摈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根除全能政府意识,弘扬有限政府意识;破除国家本位意识,树立社会本位意识;破除扬善为主意识,树立制恶扬善并重意识。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经济本位的职能意识的形成是社会需要的复杂多样性、社会的发育程度、社会机制的健全程度、政府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水平以及价值理念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职能意识导致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结构和职能关系的不合理,进而造成了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成本和效益的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职能意识、构建人本主义的职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塑造以人为本的职能价值理念等职能途径的努力,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意识由经济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及其伦理价值观的建构。从革命意识主导下的阶级伦理到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伦理价值导向,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本位价值的确立,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伦理建设日趋合理化和时代化,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建构从政治强化到实践应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定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人治思想向法治思想转变,从权力崇拜意识向权利本位观念转变,从子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从依附意识向独立自主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制约。其制约主要表现为:伦理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宗教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自律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使公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府要在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朝与高丽国的藩属关系决定了高丽文人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较强的高丽本位意识.本文以高丽最重盛名的文人李齐贤为例,通过对其诗文著述和政治经历的考察,认为高丽文人普遍在政治上以特殊的陪臣心态坚守民族本位,思想上既接受儒家传统立场又强化家邦意识,文学创作上则在立足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流露出明显的本土观念,从中可以窥见高丽文人面对中原王朝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走向现代化的一次社会转型 ,在转型中出现的权利失衡问题 ,归根于法学理念上仍未完成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因此 ,社会转型需要重构法哲学 ,树立权利本位 ,法律至上 ,有限政府 ,分权制衡等现代法理念 ,构建一个蕴涵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多维价值体系在内的新的现代法理念。  相似文献   

9.
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与文化背景及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不同 ,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难以在中国简单地复制。为了切实全面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中国政府需要实现从国家本位、官本位到公民本位的的理念转变 ,从整体系统论到总体系统论的管理哲学转变 ,从传统政府管理到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的体制转变。论文最后给出了一类中国现实政府管理问题的上述理论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特点是发展与问题共存.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当下亟需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政治文化视角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种政治观念:等级身份观念、人治观念、家族观念、权本位观念、臣民观念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遗存,与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这些正是当下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之一,需要以现代化意识取而代之,亦即通过“公民规训”或规制性的制约,完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的现代化理念转换,以期推动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的责任与民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将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这样 ,公共行政必须把政治哲学层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在其运作机制和运作过程之中。为此 ,公共行政改革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要强化与其宗旨和职权相对应的责任意识 ,以树立“责任政府”的形象 ;二是推进行政民主 ,以达到公共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和谐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本位和责任本位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两种价值理念取向。权力本位价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支配作用,责任本位注重责任配置对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影响。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在价值理念层面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转化过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坚持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原则、以协同高效为追求目标、以法治制度为基本依据、以究责问责为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政治国家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利是公民社会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反映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对立统一关系。权力具有社会性、非对称性、强制性、与职责相对应性;权利体现自主性、公认性、与义务相对应性。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努力维护权利、切实保障权利、充分享有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当代中国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力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水平既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以机制创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优势,实现协同发力。具体而言,要着力完善以制度化运行为重点的维权机制、以有效性传递为重点的表达机制和以政治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殊途同归,铺就了通向人治和无限政府的道路。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幽暗意识和悠久的性恶论传统却促成了现代西方的法治文明和有限政府模式。性恶假设抑或性善假设都是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中求解人性。人兼有善恶的两重性,当代中国的政府建构必须兼备制恶与扬善的双重功能,克服传统政治中扬善有余而制恶不足的缺陷。制恶是扬善的前提和基础,扬善是制恶的目的和归宿。两者不可颠倒、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改革攻坚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攻坚阶段,一系列深层社会矛盾凸现出来。这些社会矛盾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而带来浓重的政治矛盾色彩,有的则是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相互渗透和胶着。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到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权力,是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切实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清除封建主义残余以及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是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支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是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