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面向信息处理的“一标三句式”复句层次关系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句层次关系识别对计算语言学句法分析和复句信息工程意义重大。为解决关系标记显现不充足给复句层次关系识别所带来的困扰,需要充分挖掘可供计算机理解的复句关联的形式化句法语义知识。研究探讨分句主语指称一致性和谓语语义相关性对分句语义关联的影响,并深入分析4种联结模式的"一标三句式"复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可总结提取了9条层次关系判定规则,以此为复句层次关系识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紧缩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类型 ,紧缩结构可以单独成句成为紧缩句 ,也可以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 ,还可以充当复句的分句。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形式 ,一般是由前件和后件构成 ,二者的结合可以表达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语用方面 ,我们对紧缩结构成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话题、话语重点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情态等进行了考察 ,认为紧缩结构有它表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今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第五期发表了斯尔螽同志的《怎样教多重复句》,最近,第九期又发表了张拱贵同志对斯文批评的文章《多重复句和句群》。张拱贵同志对斯尔螽同志的文章从三个方面作了批评:(1)把不属于多重复句的句群和单句归划到多重复句讲授,这在复句体系上会造成混乱,于教学不利。(2)在使用名称上,把已用的句号圈断的前后独立的句子都叫做分句,这也会造成语法术语的混乱。(3)把多重复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一则…二来…”式句型及其变化形式。在近代汉语中,“一则…二来…”是典型的复句形式。从外部结构来看,前后分句关系基本对等,属于联合复句,有并列、递进、连贯等关系,“一则…二来…”不仅把各分句组织成复句形式,而且从上下文来看也起了承接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再谈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怀宇 《阴山学刊》2003,16(2):56-58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一种修饰性的从句 ,其主要功能是作名词或代词的后置定语。然而 ,它有时又存在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翻译定语从句时 ,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发现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 ,译成汉语的相应结构作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语 ,或译成汉语的偏正复句的一个分句或状语 ,或译成汉语的一个独立单句、并列复句的分句等  相似文献   

6.
对紧缩句可按一般句子去分析,而不必先论来历.(1)刚装上车又卸了下来.(张静主编《现代汉语》)(2)一问三不知.(3)你去我也去.这类以往叫作紧缩句的句子去掉句调,剩下的短语有个共同特征:多核心(核心谓词不止一个).居此,可叫“多心”短语,但是听着不雅,不如叫作多元短语.这类句子就命名为多元句.多元句中间没标点没停顿,无分句标志,里面不存在分句,显然属于单句.确立多元短语,多元句还会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方便.(4)你去我也去,咱俩都去.(5)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6)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你能问出个啥?例(4)、例(5)两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都是多元分句.例(6)“人”的定语由多元短语充当.以往把紧缩句划归复句,管它叫紧缩复句.这中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为了把紧缩句归入复句而特设紧缩复句,又为设立紧缩复句而不借修改复句的判定标准.不再把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分句调)视为必备条件.这里采取的是让复句迁就紧缩句的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归类原则.(二)紧缩复句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析复句,一般都要划分分句,标示分句的关系;而分析所谓紧缩复句却“光说不作”(参见(七)),说里头怎样怎样,可从未见到有谁正儿八经地象分析一般复句那样演示过,因为划出分句这一步就做不到——紧缩句整个儿就是一句!(三)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7.
"而"是上古汉语复句中最为活跃的连词性关联标记。"而"连接并列关系的功能来源于其承接连接功能。通过《左传》与《史记》的比较可知,"而"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演变是伴随着并列复句复杂化和"而"关联功能的强化而产生的,体现为:从主要连接"一主两度陈述"发展到连接"多主两度陈述";标记模式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句法功能扩展到可作为分句嵌入型标记在对待复句中表对比关系。"而"在并列复句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前后分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并凸显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8.
也谈“为了”——与詹重正同志和木央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大的词,对它的词性的看法如何,直接关系到单复句的划界问题,关系到承认不承认有“为了”关联着的目的复句问题。从目前已出版的三部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来看,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列有目的复句,肯定了“为了”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虽然列有目的复句,但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表中未列“为了”,例句中也没有表目的分句在前的类型,可见,他们是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0年修订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分号一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应用。前一种用法比较容易掌握,现将分号的第二种用法作些例示,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分号的应用。1.表示转折关系的停顿。①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初语四册,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2.表示递进关系的停顿。②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而且命…  相似文献   

10.
刘丽静 《学术论坛》2016,(4):176-180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型,是普通话口语的基础。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有一些句型是常见的,出现频率特别高。《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材中朗读作品的单句句型从结构上看,以主谓句型为主,非主谓句型为辅;从功能上看,单句句型以动词词性成分居多,名词性、形容词性成分居少。语篇中的复句,从结构上观察,复句由分句组成。非主谓句的使用比例大幅度提高;从内部逻辑结构层次看,以单层结构为主。从内部逻辑意义关系看,连贯、因果、并列关系常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言语现象:处于上下语句位置上的两个句子S上和S下(包括复句中的上下分句)含有相同的义丛,即指称同一对象、言语意义相同的词或短语。例如:  相似文献   

12.
语段的多重性质 (一)语段是语法的最大单位 汉语语段是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的语言结构形式,属于语法单位。 有的语段是靠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或半虚词衔接句子的,它和复句中衔接分句的关联词语类似,是语段的外在的语法标志。例如:  相似文献   

13.
一在汉語里,单音节动詞加“着”可以构成“X着X着”这种重叠式。在复句里,它总是出現在前一分句,表示不停的动作;后面分句表示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現。如: 1.他笑着笑着眼前像电影片子似的把那天打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1)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①②③④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⑤⑥(着重号和为分句编的序号①②③等是引者加的。下同)好多书都把这个句子分析成了转折复句(有的把第一层次划在③、④分句之间,有的又把第一层次划在⑤、⑥分句之间)。《语文知识》1988年第3期刊登了孟治荣同志的《关于一个复句分析的质疑》一文,指出了这种分析的错误,提出了第一层次应划在③、④分句之间,全句应为假设复句。笔者完全同意孟同志的意见,但对孟文中的下面这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分句的分类中,二分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二分系统本身的弊端,邢福义先生经过对复句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因果·并列·转折”的三分系统.与传统的二分系统相比,三分系统不仅将“转折类”独立出来,而且在分类原则和要求上都具有统一性,更加注重关联词语、逻辑语义在复句分类中的作用.因此,三分系统更适合复句的研究与教学,并且最终会被更多的人接受.  相似文献   

16.
疑问句也存在复句式,选择问句实质上就是复句式,特指问句、是非问句也存在复句式。《祖堂集》中复句式特指问句基本上都是询问句,或含有两个疑问焦点,或含有一个疑问焦点;复句式是非问句主要是反诘问句,也可以是询问句,均有疑问标记,即均使用疑问副词。  相似文献   

17.
谈谈递进复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递进复句是联合复句的一种,表示后边分句说的意思比前边分句说的意思更进一层。所谓“更进一层”可以表现在范围方面、数量方面、程度方面、时间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 ①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②这个电影我看过,而且看过多次。 ③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④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⑤我们不只要积极发展数量,更要不断提高质量。 ⑥这么一来,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化了。(例句中关联词语下打“·”,表示否定的词语下打“△”。下同。 )  相似文献   

18.
起连接作用的"那"是连词,但又有其特殊之处。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那"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成分;它能用来连接分句、复句和段落。连词"那"由指示词"那"发展而来,但比指示词"那"的语义更为虚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前贤所提出的令非汉语学习者困惑的两类疑难问题,即在语义相近的情形下,形容词修饰动词时,前置作状语还是后置作补语,而在修饰名词时,前置作定语还是后置作谓语的问题,运用焦点理论得出形容词在因果关系句中的特殊语用规则,即:在因果复句表示原因的分句里,如果形容词是句中唯一未知信息,一定要处于句尾焦点位置.并将结论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更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中.同时,运用演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和谓词逻辑方法,还原分析了因果关系句中形容词使用偏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计算机进行现代汉语复句书读前后非分句语言片段的自动识别过程中,我们发现并总结出一些可形式化后供其执行的句法规则.这些规则的效用如何,我们还没来得及进行试验,本文也暂时未做分析.我们的设想是:待计算机工作人员将它们形式化为可供计算机理解和执行的语言后,在训练集内进行小规模的试验,再进而把试验范围扩大到整个语料库,从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