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美国社区矫正已成为普遍适用的司法和执法形式,尤其对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项目形式多样,针对性强,且极为完备。因此,了解美国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项目,对于我国加强和完善对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在调动社会积极性、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悔过自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配套措施不完善,制约了社区矫正功能的实现。本文以S省社区矫正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省社区矫正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司法现状提出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4年,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采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推进社区矫正这一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将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刑罚适用的指导原则。本文探讨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同监禁矫正相对应,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开放式行刑措施,我国在2003年7月由两院、两部以《通知》的方式予以确立。由于目前社区矫正在我国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就《通知》本身而言,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根据目前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的分析,在借鉴个别地区先进的社区矫正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快社区矫正的立法速度、完善机构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社区矫正对象分阶段教育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分阶段教育,既有必要,又切实可行。在具体实施分阶段教育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要根据矫正对象在接受矫正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在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并由不同的矫正教育主体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同时,为提高矫正教育的实效,在实施分阶段教育时,还要注意教育者自身的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的社区矫正模式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管理手段落后,矫正对象量化考核难和矫正对象缺乏有效监管等。阐述了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通过“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来管理;利用本系统可以实现矫正对象的电子档案管理、定位管理、考核管理和危险性评估、信息平台、数据分析、统计报表、警示告知等功能。并对“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加强对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现矫正对象信息全面化和细致化,开展政法网与专网的对接建设,增加视频教育模块的研究开发和加强与社区民警网络互通。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具有教化社区之人的功能,是面向社区人的帮扶资源,具有培养社区人共同价值、情感进行自我净化的功能,能够或者可以满足具有人类自我教育和发展的需要,为罪犯的再社会化创造平台和提供途径。社区矫正必须以社区建设为先导与基础,没有一个结构良好的社区,社区矫正就失去了赖以进行的载体。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功能,能为社区矫正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社区矫正工作已出现了从政策到法律的嬗变趋势;而循序渐进和稳妥严谨的立法模式是社区矫正立法更为科学、可行的选择,即从刑法、刑诉法的附属性规范以及部门规章进化到独立且系统的《社区矫正法》.基于法治精神和人权原则,刑事法律修改与未来《社区矫正法》制定的重心不能仅停留在将刑事执行权合理分配到各矫正机构,而应特别关注如何科学设置各种机制进而保障矫正机构合法履行刑事执行权,尤其是应重视社区治理,促成社区矫正从“在社区内矫正”到“依靠社区的矫正”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存在适用种类及范围狭窄、执行主体性质模糊、效果欠佳及形式单一、缺乏监督等问题。借鉴英国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先进做法,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培养专门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及社区矫正实现形式多样化,加强法律监督以及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监外刑罚执行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从21世纪之初才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作为该项制度实施的"排头兵",经过十年的探索、改革和完善已经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在华东地区甚至是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回避,毕竟经历尚浅,只有短短十年,所以暴露出的问题也比比皆是,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对这项制度的担忧,也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泉州市丰泽区、三明市梅列区三个首批试点的社区矫正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证分析考察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及矫正对象的污名化态度以及可能影响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志愿者比社区民众对照组有较少的污名化态度;影响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社区矫正污名化态度的相关因素为:年龄、每周志愿服务时间数量及有无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与短期监禁矫正行刑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的裁量与执行制度历来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行刑效果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基本内涵;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运用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和第二手较为翔实的佐证资料,对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刑罚适用率与行刑效果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较为客观的实然结论;最后,在综合全文研究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提升,提出了这一问题研究的一般化观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未成年人的主体特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应与成年人区别对待,将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分离,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在时机成熟时颁布独立的《社区矫正法》,并在其中单列一章专门规定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建立社区矫正的专门机构,并在社区矫正的专门机构中设立专门负责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部门;对现有的管制、缓刑、假释加以完善,增加社区服务和家中监禁等社区矫正项目。  相似文献   

14.
社区文化:社区矫正的门槛与酵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引发于文化冲突,终结于文化调适。社区文化既是实施社区矫正的门槛,又是促使犯罪人由犯罪人格向社会人格回归的酵母。社区矫正应从文化接纳入手,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刑罚理念,加强相应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提倡人文关怀,为服刑人员设计共性与个性相兼顾的行为规范,整合构建开放、和谐、互动的动态文化环境,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吴江 《社区》2012,(25):5-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这也就意味着,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矫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我国实践十多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科学合理设定社区矫正机关,规范程序,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系,提高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社区矫正目的。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运行状况实证研究--以鄂西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制度是对我国传统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继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废除以后,如何把这项新的替代制度的相关职能落到实处,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鄂西某市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如制定社区矫正实施细则,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进网格,建设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体化的监督基地,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分类分阶段教育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不足和素质有待提高、基础保障不足、各部门信息整合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基础保障以及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社区矫正职能更好地发挥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从以下方面继续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第一,明确认定社区矫正行刑性和社会性双重法律属性;第二,适时制定《社区矫正法》;第三,明确司法行政部门是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第四,规定社区矫正官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法人员;第五,加强自治型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矫正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欣 《社区》2013,(4):48-48
在社区矫正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介入?需要什么样的技巧?从哪些方面入手更能让矫正对象接受?笔者走访了一些专业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他们认为,只要用心,就能发掘出工作小窍门——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法》的制定应当彰显行刑轻缓化和行刑教育化的指导思想,并确立教育刑罚观的主导思想。社区矫正工作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原则、维护公共安全与保障个体权益相统一的原则。社区矫正工作应构建四个制度,即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健全的检察监督制度、规范的执法制度和区别对待制度。通过制定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原则和建立工作制度,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必将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