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抗战全局的角度论证了河南战场在沟通华北八路军、华中新四军和陕甘宁联系的重要性 ,着重于中共中央关于经略河南、绾毂中原战略的构想和实施过程 ,力图全方位地评述这一战略决策对加快抗战进程和争取战后和平的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2.
“绾毂中原”是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的重要决策之一。这一决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重视并力图争取河南战场的必然结果,是抗战后期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绾毂中原”战略的实施,使八路军、新四军南北呼应的局面再次得以巩固,使陕甘宁-华北-华中-华南根据地得以沟通,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战后时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期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其中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正面战场对抗战也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处于抗战主要地位。但是,除个别占役以外.几乎所有的会战和战役都归于失败,本文拟就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认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和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以及军事指导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的错误等主观原因,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利。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担负的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一个主要以战役配合为主向主要以战略配合为主直至战略合作关系基本停止的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对相持阶段后期两个战场“地位与作用”的进一步转换和“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的论述,揭示两个战场关系这一时期的这一变化,并进一步说明解放区战场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武汉失陷期间,国际政治与中国抗战局势的关系。论证了在国际政治制约和影响下,国共两党于“华北事变”前后对日对内政策的分歧斗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论证了抗战初期,尽管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不同,却能基本上团结一致对外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原因;强调了中共提出和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研究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必须注意二个问题。一、要历史地看待国民党战场的溃败,当时实际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不能忽视国民党军队采取的一些战略性撤退;二、蒋介石的抗战心态可谓“一箭三雕”:打败日本侵略者、削弱和消灭中共及其革命武装、削弱和消灭威胁其统治的各派军阀。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实际行动自然互为矛盾,这就势必影响抗战的成效,最终招致了初期抗战中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抗战初期关于战争前途及指导方针的舆论背景,从战略方针、战略地位和战略法宝等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抗战决策的历史依据,进而分析了中共抗战战略的特色与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中国出现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相似文献   

9.
本分析了抗战初期关于战争前途及指导方针的舆论背景,从战略方针、战略地位和战略法宝等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抗战决策的历史依据,进而分析了中共抗战战略的特色与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比较陈瑜(湛江师院历史系湛江524048)抗日战争初期,对于抗战的战略问题,国共两党都曾提出了要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本文拟就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形成时间及理论依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1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战场与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相互支持格局的形成,从而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战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直接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中,中国各党派、军队为民族大义同仇敌忾。各阶层、各界人民,包括民族资本家、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少数民族、宗教人士、台湾同胞、各地华侨,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解放战争。许多国家的友人和军队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日战争是国际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3.
国际战争是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战争和使用武力是国际法的重要调整对象。国际法对国家发动及从事战争的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经历了古代国际法存在一些战时规则、近代国际法承认战争自由、近代后期国际法对战争逐步限制到现代国际法否定战争或使用武力的过程。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已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以前约200年里,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处于基本停滞状态。其间,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构成极重要的例外,因为民族主义、大众政治和现代意识形态导致兵员数量和战争之经济资源急剧增加,并且塑造了总体性的战争目的,从而使战争规模突飞猛进。在战争技术方面,欧美广泛开展的工业革命开辟了工业化武器技术及军事运输的新时代,而美国内战和普法战争展现了战争面貌由此而来的革命性变化。武器技术的革新作为一大因素,促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史上至关重要的列强军备竞赛,特别是英德海军竞赛。伴随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变更,出现了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时代的总体战,它经过19世纪的预演,成为20世纪世界政治的头等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4 2年至 194 5年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全面了解缅甸防御战的战争背景和主要战役 ,有利于客观分析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42年至 1945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本文全面阐述了缅甸防御战的战争背景和主要战役 ,客观分析了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7.
第三党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中间集团之一,在抗战初期借助其机关刊物《抗战行动》发表了诸多文章,阐释了本党的政治主张。其重点是抗战与民主,而其他政治观点都是围绕这一主张提出的。第三党强烈呼吁全民族应树立长期抗战思想,实行民主,设立民意机关,认真进行政治改革,注重并发展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因此它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又因为它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壮举”;还因为它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它以独具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实践,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还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了灵活而策略的应时之应对方式,在与民族文学观的交错并行和多元并存的理论状况中,不断发展,奠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剖析该理论的演进历程、建设状况、理论构成、逻辑构架、概念内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