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产物,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并蜚声中外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则以寓言漫画的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的缺失及其人生的虚无与荒诞。在此基础上,钱钟书进一步强调了一种不畏终极的虚无与荒诞而进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气,这与鲁迅所倡导的"绝望的抗争"的人生态度,与冯至所倡导的"正当的死生""正当的为人"的人生态度,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沉默鲁迅”(1912—1917)的相关日记和汉代画像收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沉默鲁迅”反击自我生命虚无、走向生命自救的巨大可能性。指出在“沉默鲁迅”的日记中闪烁着“沉默鲁迅”内心难以割舍而又暂时处在“沉埋”状态的人间关爱情怀和自我生命向往。而令鲁迅痴迷的汉代画像收藏则在不经意之中展现出“沉默鲁迅”内心依然猛烈、激昂的生命创造意志。  相似文献   

3.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虚无者"形象即曹禺所言的"一个美丽的空形"的置入是《雷雨》悲剧引发的深层原因。通过否定道德伦理、否定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追求感观享乐等形式建构的周萍形象,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背景中表现出与其身份极不相符的迷惘、恐惧、焦虑、痛苦、颓废与绝望。置于比较视野下,周萍的虚无思想指向的是一类青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既呈现出某种个体化的自我撕裂,又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接错位和传统家族体制的涣散。"虚无长子"和"死亡长子"的提出,更凸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与现实叩问。  相似文献   

9.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求乞者》一文鲜明地呈现出了"我"这一不懈求索的乞者形象。乞者的形象基因不仅是《野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生命构成中的亮色。文中"我"对乞儿的拒绝布施体现了鲁迅对人间地狱的拒绝和希望人人成人的博爱,也体现了鲁迅执着寻求自我生命意义,不言妥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最终新历史主义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毛姆小说有着浓厚的虚无思想。具体表现在迷惘感、隔膜感、厌倦感以及人与环境关系上,通过分析这些方面可以加深对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由来自于虚无,而虚无则是对否定和非存在的肯定,它在面对本质时必然要超越本质,这就是萨特哲学中自由诞生的秘密.但超越以本质的存在为前提,自由在超越本质时又难以回避本质.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对佛老以及在他看来儒学内部的异端之学多有批判,这种批判根植于他对有无关系的阐发,及其对真实存有的重新建构,本文以其太极学说为核心分析其有无概念的建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的道格森在寻找以作家确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的过程中,创造了刘易斯.卡洛尔,卡洛尔创造了英语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小说中,强烈的好奇带着爱丽斯逃离不能满足自己的这个世界。但在奇境中,对真相和秩序的追寻只能是假象。小说不仅开启了儿童文学的新时代,颠覆了维多利亚人的阅读经验,自1865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它更召唤着无数读者掉进卡洛尔生活的"奇境",刘易斯.卡洛尔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象征符号,变成了人们在世界、在自身的虚无中试图抓住的这种或那种渴望。  相似文献   

16.
审美阐释学的对象是审美生活,且是原发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是事中的,而不是事后的。自审美时间哲学来看审美生活,其时机、时态、时体乃原发、事中状态之根本。就伽达默尔《论美的现实性》一文中的"节日论"来看,其审美解释学的贡献在于:揭示与部分解决了审美共同体的时间体验、时间结构与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其缺陷在于:在"节日生活"描述中掺杂了过多"事后"反思,这既减弱了审美生活的意义,也削弱了其兴发的"时机";同时他也显著地缺乏审美生活的"时体"思想及其陈述语法,更欠缺把审美生活作为"流畅"的域状时间意识与艺术作品的空间性整体构成进行统整叙述的时-空语法。他所构想的反思性的"事后阐释"把艺术生活的时空特性虚无化了。本文在辩证分析伽达默尔审美阐释学思想优劣的基础上,对其陈述进行了语法诊断并提出了基于审美生活原发的"事中"状态建构审美阐释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18.
"网络文学"的研究随着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出现在中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大有取代传统文学研究之势。然而,这种所谓的"网络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概念与学理上的混乱、矛盾,这样一种研究现状,实际上反映出当前文学研究上的流行时尚,即所谓的"大文化"研究,或者说"后现代"情结。  相似文献   

19.
源于对现代性批判的共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相遇。二者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前者指引人们向着自由、解放奋勇前进,后者的"消解"运动却最终导致虚无主义。但他们的相关理论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