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当人类由于罔顾自然规律,对自然的肆意妄为而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使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了人类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人们也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的反思,逐渐产生了自然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之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对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却不一而足,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可否超越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了自我中心的超越之路,但此种超越并非等同于废除,而应该是扬弃,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又具有不可超越之处。笔者认为,人们改进自身思想,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恰恰正是解决矛盾,统一超越与不可超越辩证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问题的提出,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在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等,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不同形态,分析它们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和差别,并给予分别对待,或许会取得共识。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作出简要的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覃馨怡 《国际公关》2021,(11):51-52
由于人类过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认识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实践,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问题,如今重新认识人类中心主义对于当代人类来说刻不容缓,意义也十分重大.人类无法完全脱离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是改造自然的主体.同时也是保护自然的主体,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在其指导之下人类摆脱了自然设下的种种束缚,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工业社会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出全球化和严峻化的态势,作为人类实践指导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受到了来自自然中心主义等多方的诘难,被认为是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是存在片面性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本文以马克思实践的、历史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系统分析揭示出类中心主义客观的、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内在价值理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理论。从它被提出开始,便遭到多方诘难。自然是否真的具有内在价值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将诘难归结为四个方面,并从诘难与反诘难的阐述中突显两派之争的实质,阐明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内在困境在于其依然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窠臼。尽管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遇到困难,但其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一个文化进化的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文化进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从人在一般物种意义上的存在到人作为人的存在这样一个自我完成和自我完善的进化过程。人类中心主义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一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二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换,本质上是人的自我超越和逼近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60年代生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业已跃升为当代全球性的“人类困境”。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展.人们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伦理关系之中,生态政治哲学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生态政治哲学“原野”转向的考察、梳理,主要介绍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三个流派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指出“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政治哲学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要缓解这些矛盾。必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尽管观点殊异,但实质上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在自然界必须也只能倡导以人为“本”,而要巩固人类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2.
萨满教信仰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民间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来看 ,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的特征有 :自然崇拜的观念、古朴的自然保护意识 ,以及鄂温克族对自然界中天、日、月、星辰的独特认知和祭拜形式。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现代空间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的新阶段,这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等问题开辟新的途径。根据空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现代空间技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 ,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几乎己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但在这种普遍共识之下 ,当人们进一步展开其解释时 ,歧异便随之呈现出来 ,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这意味着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坚持这种主张 ,而在于能否正确理解、落实二者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产生歧异的内在根源的基础上 ,总结了当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们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物,并围绕着自然物本身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本身的不可公度性和不可调和性宣告了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谋划处于失败的境地.“自然”不仅是自然物,也代表自然宇宙秩序.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向度关系,而是双重关系:一为人与作为自然宇宙秩序的本体自然的关系,二为人与物性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在不可僭越自然宇宙法则和充分利用自然物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从而使人既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物,又能够限制人类对自然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观,并且提出加强人们环境伦理意识的建设性观点,使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但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宗教情绪比较平淡,自然神的人格化进程相当缓慢,春秋以前各种自然力基本上处于有"神"而无"话"状态,自然神话大多形成于战国以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自然神话是很不发达的,这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化精神决定的.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指导断言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神话的假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这个当前“全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 其是人类在经历了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的阶段之后,人与自然的统一便成为关注的中心,问 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同时发生的,答案只能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去探寻。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