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2.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3.
《悲悼》三部曲是奥尼尔对希腊悲剧的重新思考和创新,他将希腊悲剧移植到现代社会,将圣经原型意象和圣经原型主题引入剧中。作者对于人性、命运形态的深切洞察,真实再现了现代人的痛苦与挣扎,并对人类在追求超越人性弱点、直面自己犯下罪孽的历程中不屈前行的品格的由衷讴歌,这也正是《悲悼》三部曲长盛不衰的秘诀,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原野》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一次全新探索,是对人性、苦难、悲剧等主题的又一次超越性创作。《原野》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曹禺对于善恶观、苦难观及悲剧观的内在思索。剧中人物与作家自身融为一体,曹禺以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理性化思考,充满积极的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悲剧意味跨越了时代局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相似文献   

5.
《天边外》和《边城》是 2 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 ,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 ,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部悲剧中 ,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 ,而是多种力量复合的悲剧结合 ,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 ,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6.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欲望号街车》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旨在浅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主题成分及象征手法。田纳西·威廉斯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成功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展示了现代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南方和现代北方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剧中男女主人公隐秘、阴暗和狂暴、粗鲁的性格和心理,演绎了一幕现代社会堕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以《俄狄浦斯王》和《还乡》两部不同时代的悲剧作品为代表,从主题、悲剧效果、悲剧成因、悲剧主人公身份以及悲剧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裘里斯·凯撒》实现了卓绝无比的艺术创新,赋予悲剧现代性的意蕴,提升了审美内涵。从表现主义的视阈出发,从外部世界的异化与内心世界的外化两个方面探析剧中的悲剧表现艺术,释解悲剧与表现主义的主题内涵的融合,期冀更加清楚地洞悉莎翁前瞻性的悲剧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9.
《北京人》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文坛上一直都在争论 ,虽然剧中确有一些喜剧因素 ,但笔者认为它的艺术风格是以悲剧为主调的现代悲喜剧 ,理由是它反映了一个悲剧的时代 ,有悲剧性的主人公 ,悲剧性的冲突和悲剧结构  相似文献   

10.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尤金·奥尼尔的一部自传性家庭悲剧。剧中家庭成员间的爱恨情感相互交织。文章以爱与恨这2种情感为主线,分析剧中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爱恨情感的具体体现,并以荣格式原型的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探究剧中人物产生爱与恨情感的原因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悲剧意义。根据荣格原型理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存在影响了泰隆夫妻间的关系;个人无意识的存在则影响了他们与自己2个儿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西方戏剧在这一主题上,侧重对剧中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文章以《美狄亚》为例,并将其与《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比较,试从心理分析出发,看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原因,以及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王》叙述的是一个家庭伦理问题,而主题却表现为形而上——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盆儿鬼》的发端是一个形而上的素材——杨国用有百日血光之灾,但剧中关注的却是人伦的修补。《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雄,堪称人之楷模;而《盆儿鬼》中的杨国用是个平凡的人,剧中铺写他作为凡人的悲哀。西方悲剧采用一悲到底的结构,因而全剧显得庄严,给人一种崇高感;而《盆儿鬼》用悲喜交集的形式,追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理念。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悲剧《裘里斯·凯撒》迈出了其文学上“向内转”的第一步。剧中,莎翁借助异象、音效、鬼魂、幻觉以及预言等多种表现手段异化社会事件,外化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诉诸读者、观众的感观,其对于人性的探索得到深刻体现,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这与表现主义戏剧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外部世界的异化与内心世界的外化两个方面分析探索剧中的表现主义因子,释解悲剧的心理诉求与表现主义艺术手段在剧中的结合,有助于了解作者前瞻性的戏剧表现艺术尝试。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围绕女主人公的情感婚姻悲剧真实再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南北矛盾冲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摩擦,全方位展示了社会变革冲击下的英、美南部农业区的社会画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新旧势力和观念相互博弈时期人们的多舛命运和矛盾心理。其中社会历史悲剧主题和婚姻悲剧主题以及悲剧的社会-家庭-个人三层结构等拓展法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16.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7.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使用了双情节的发展形式,这种多层次、多线索展开情节的艺术手法,使剧情更加紧张生动,扣人心弦,同时情节的多样化增加了该剧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剧中两条平行线索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对表达主题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自然情节的使用拓宽了文本的视域,使悲剧主题更具普遍性。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独特的情节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七年法国出版了老舍的杰出小说《离婚》,译者保尔·巴迪与李诏华把书名意译为《半开的樊笼》,此乃一绝。它与当代女作家谌容的《懒得离婚》所共同表现的欲离婚终不能离的悲剧都发生在这“半开的樊笼”中。这是一种现代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剧。因为倘这樊笼终日紧闭,笼中人会因无以获取一个新的生存参照系而感到自己活得没意思;倘这樊笼四门大开,笼中人自可以从中跃出,立时呼入现代清新自由的空气。正是樊笼之“半开”影响了中国人现代的生存处境,影响了现代与当代人诸种大大小小悲剧的文化心态的动因。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20.
一、《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雷雨》的戏剧冲突复杂多样,究竟哪组矛盾是主要戏剧冲突,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线。这种意见看到了周朴园与侍萍冲突的本质是封建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阶级意义,而且四凤的悲剧是侍萍悲剧的继续,周萍的死亡也与这有关,它是《雷雨》整个悲剧的历史的根。但是,这组冲突无法包括剧中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这两组重要冲突,这些冲突,在内容上不是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