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主要的精神动力采自于文化.只有文化的薪火相传,发展进步,才能真正促成和保障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民生的幸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有自觉与自信,尊重、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3.
杨阳 《齐鲁学刊》2000,1(2):74-80
近20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将文化作理念化处理的倾向,于是“文化精神”便成为一种脱离具体时空、无法还原为历史存在的“文化寓言”。文化史不等于思想史,真实的文化精神应首先展现在社会制度体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首先必须从把握中国传统制度体系基本精神入手,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样式,决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体制呈现出惊人的同质性,王权主义也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圣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形符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仅仅从文化搭台、经济(旅游)唱戏的思维模式出发,这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挥其作用。应该着眼于文化凝聚力这个概念,在厘清传统文化与文化凝聚力的关系基础上,细致入微地从文化变迁、地区差异、人员区别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以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能量,从而提升当代文化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多元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义文化观 ;从梁漱溟文化中性论和梁启超的民族劣根性分析、美国传教士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批判诸方面评价了狭义文化观 ;从中国文化生态基本面貌、三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价值迷失、弘扬主导文化、培育文化合力诸方面探索了价值观的文化困惑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五四”那代人对传统的批判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急功近利性,但仍然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文化眼光,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对汉末以后儒家学说的猛烈抨击,还在于对孔子及其传统儒家的深刻批判,这种深刻性并没有为很多人所留意。鲁迅以“五四”那代人特有的思路与逻辑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抛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去孤立地理解。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汇集而成的。任何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极强的封建性,其内容也纷繁庞杂,精华和糟粕混杂其间,这需要我们对其要进行全面地审视和剖析,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以此来适应21世纪中国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同市场经济中的现代理念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问题,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汇集而成的.任何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极强的封建性,其内容也纷繁庞杂,精华和糟粕混杂其间,这需要我们对其要进行全面地审视和剖析,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以此来适应21世纪中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性研究和当代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转换的必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辩证的转化,是转换的重要原则;转换的基本方式是形式的转换、内容的转换和作用的转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和途径,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特征是,分析综合,创新发展,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又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向,更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沟通及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变革和弘扬;必须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如传统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解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新发展观是把文化、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汤因比也认为文明中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人认为这个结论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简单化了,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这样的论断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汤因比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阐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僵化地指责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的观点.只有把它与所处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深刻地理解其所蕴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整合──兼论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文化的特点马东平我国回族主要集中在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陕西,中原的河南以及西南的云南等地,而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地区回族分布相对少。从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崇洋情结日益弥漫,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濒临湮灭。本文从文化学、文化的核心、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忘光大自己的民族文化,坚持文化的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英 《船山学刊》2003,(2):156-158
在推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形神物三相遇”的审美感知、“陶冶性情”的审美育人、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趣味和“美善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审美标准,丰富审美知识,开拓审美途径,培养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评介弘菁《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邓小平建设有...  相似文献   

18.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优越感,也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资源和财富,而更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过时和腐朽,相反更多的是意味着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知识、经验、思想的凝结和沉淀,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在继承先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为后世创造着文化传统.因此,在民族复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下,如何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发展和超越,都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隐士就是保持独立人格,具有自己灵魂、良心和思想,不愿委屈求全,倚附权势,清高而不合时宜,藐视仕途或中途退出官场,正直、保守、清廉、自律的知识分子。是中国知识分子队伍中独特的阶层和群体。古时所谓高尚士、幽人、处土等皆隐士也。先哲庄周对隐士定义另有别裁,其曰:“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闲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以待,此存身之道也。”(《庄子·缮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隐士所创造的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