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其前半部取材于作者杰克·伦敦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后来成名的过程而具有自传性质。作为一部反映美国梦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美国文学史上不少有关美国梦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过它的影响,现在很多文学家都将这部作品解释为"美国梦"的破灭,然而这样的解释过多地侧重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内在因素,即个人的人格、欲望等对一个人命运的最终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弗洛伊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相关理论就马丁的一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熟悉鲁迅翻译的人,大概会惊异于他前期的译作非但不是世界名著,而且就作品的性质而论,与其说具有革命性,还不如说具有更多的感伤情调和绝望气息,诸如俄国作家安特烈耶夫、阿尔志跋绥夫、伽尔洵,荷兰作家望·霭(?),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等的作品。荷兰学者佛马克在《俄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①一文中曾引述西格弗里德·贝尔辛的看法说:鲁迅的翻译并不取决于文学价值,而是因以下三个原因,才使他翻译了那样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曾获得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文学大师及其文学作品充满着戏剧性的矛盾。从他的生活道路、作品内容、作品主题、创作方法和生活态度等多方面可以看出帕特里克·怀特及其作品的多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正>我收到了丸山老师通过电邮的附件传来的2006年元旦贺卡。他写道:"虽说浑身到处都是病痛,可我又顺利地长了一岁,到本月8日为止,透析治疗已经有26年了。"他接着写道:"多亏了大家,我去年还出席了在长春和北京召开的座谈会,11月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的论文集《鲁迅·革命·文学》(北京大学陈平原拟的书名),这都使我感到无比幸福。1月8日开始将有几天去汕头大学参加研讨会。"(书名实际上是《鲁迅·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史上象这样的现象是不多见的:小说家,剧作家列·安特列夫(又译作安德列夫、安特莱夫等)并非俄罗斯前世纪末、本世纪初第一、二流的大作家,但他和他的作品却曾得到俄国和中国两位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高尔基和鲁迅的喜爱。高尔基在《回忆安德列耶夫》一书中曾说  相似文献   

6.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7.
我们外语系大洋洲文学研究室于去年初成立后,得到澳大利亚国内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热情支持。哈里·马克斯夫人寄来她丈夫的文学作品,思罗塞尔先生捐赠他已故的母亲凯瑟林·苏珊娜·普丽查德的著作,澳大利亚文化委员会文学部主席布里森登博士于去年访华期间特地来我们研究室座谈,研究协作问题,并赠送一批书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也多方予以协助,《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原稿就是大使馆供给的。朱迪思·赖特(Judith Wright)是当代澳大利亚的著名诗人,一九一五年出生于新南威尔士的阿米代尔。她出版了八部诗集,还写过文艺批评方面的专著和短篇小说集。《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妇女形象》是作者在新英格兰大学讲授妇女研究课程的讲稿,我们特翻译发表,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态度是复杂的,他对日语有较多的誉美,并认为是汉语白话可借鉴的模范。鲁迅先后翻译了19种71个日语文学和评论作品,同样,他也有心地利用日译的世界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鲁迅的翻译选择表现了鲜明的文化目标和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这些日本文学和文艺评论的翻译,一般的,鲁迅是逐句的翻译(直译),也有较少的改写,虽然其中不免艰涩的译文。总体上,鲁迅的词语、句式和语法是风格化的、个性化的,且混杂了少量的方言。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在现当代犹太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几乎全都源于得勒,肖洛姆·阿莱霍姆和佩雷兹这三位“古典”作家。这三位大师文学创作将点的影响之大,他们所开创的主题与风格的影响之深,以致后来想竭力超越他们的一些作家均望尘莫及,只得在其影响之下创作。这三位古典犹太作家最主要的的作品是小说与散文。门得勒·莫切尔·斯福雷姆(其姓名的意思即书商门得勒)是早期从事各类文学作品创作的传统作家之一,他逐渐地从批评性的陈述转向富于想象的叙事。他的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融讽剌与说教为一体,其与作意图是净化犹太人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诗人约翰·肖·尼尔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中的色彩诗人,他的作品通过大量色彩用词的巧妙搭配,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文章旨在探究尼尔森在诗歌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美学价值, 从而体现其诗歌着万物之“个性化”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被一篇大洋彼岸华人恋故的中篇小说所吸引,那就是刊于《电视·电影·文学》1991年第2期上的《怎得人如天上月》(作者燕平)。它和我过去读过《小说界》上的《名人老古和他的室友们》(于濛)、《此岸,彼岸》(孙顒)、《在那片天空下》(李佩),《纽约三记》(严力)还有载于《上海艺术家》和《电视·电影·文学》上的《在东京的上海人》(程志达)和《澳大利亚——美丽的谎言》(皇甫君)等等作品一起,不时地来弹扣我的心扉。可是,当有同志建议我为它们写点什么时,我又感到无从说起。假如把作品比作文学的果实的话,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我无法逐个地加以品尝,那就谈点“水果”的共性吧,然而这类作品至今还没个共同的名称,总不能就叫它们做“水果”文学吧!  相似文献   

14.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开始兴起并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亨利·劳森(1867—1922)和约瑟夫·弗菲(1843—1912)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劳森—弗菲传统在澳洲文坛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在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她为澳大利亚作家指出了如何从“英国是文学鉴赏的主宰”这个思想桎梏下解脱出来的途径。她倡导作家深深扎根于自已的土壤,不但要创作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且要对本国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她生于斐济莱武卡,父亲系记者,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母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广泛的阅读素养对普里查德影响很深。她曾在南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后在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内地任家庭教师。1912年至1916年在伦敦以记者身份从事文学活动。曾拜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海涅     
海涅生前有一大憾事,就是没有亲眼看见他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在他逝世前两年写的重要著作《自白》中,他写道:他羡慕他的伟大的同行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因为歌德在他的诗歌中告诉我们,他已经知道他的“绿蒂”和“维特”业已传到中国,而海涅则只能满足于以下的事实,那就是在海涅生前他的作品已经有了日文译本。海涅发出达番叹息之后六十年,他的作品才被译成中文。第一个翻译他的作品的中国人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民族作家中,艾克拜尔·米吉提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当代中国哈萨克民族性格的多维审视中,他的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和启蒙立场。同时,他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为民族文学以及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学习和贯彻中央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精神的时候,隆重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鲁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前导,他的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继承。 文艺批评是文艺领域进行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是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鲁迅一生十分重视文艺批评的作用,他认为“文艺必须有批评”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没有批评,文艺就不能健步前进。他提出文艺批评的任务,一方面是“剪除恶草”,另一方面是“灌溉佳花,——佳花的苗”。(《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而要做好锄草育花的工作,文艺批评家“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也就是说,文艺批评一定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对于反动的文艺思潮和作品,对于各种错误的倾向,决不能忍让妥协,听之任之。他说:假使“对于充  相似文献   

19.
文学和社会永远有着母子般的血缘关系,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文艺的阐释、评价,必须紧紧结合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现实。评价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应立足于社会现实,这是鲁迅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文学批评不仅应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应联系批评家所在社会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趋势。鲁迅把他那支文学批评的笔立在现实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褒贬臧否、评价衡量。  相似文献   

20.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