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02-106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刘勰明确说明自己是在"注经"难以成家的境况下选择"论文"的。刘勰的这一自觉转向对《文心雕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其确立了《文心雕龙》的性质、苦心经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根本着眼点在"文"、尊重文体的自身规范、重视辞采和文学技巧等多个方面。刘勰对"论文"的自觉与时代的重文风气、以往的"论文"传统以及自身穷困的处境、通达颖悟的文学修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4,(2)
在近百年的"龙学"历程中,《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文艺学的视野中,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实际越来越远了。刘勰的"文"乃是今天我们所谓"文学"和"文章"的总和,刘勰著《文心雕龙》的初衷是要对孔门四教之一端——"文教"进行研究。所谓"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正因为"文"与"政"原本是密不可分的,"文"的能力也就关乎"政"的能力,学文必然通向学政。因此,《文心雕龙》既是"文艺学"的、"文学概论"的,对所谓"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又是"写作学"、"秘书学"乃至"新闻学"的,它着眼于一个人的文字、文化能力和修养,进而着眼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基本能力,从而关乎一个人的人生境遇和全部事业。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心雕龙》都应该是我们的一部文化修养和文章写作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齐时期是一个三吴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中心,而文学进一步走向独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时期。这个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一批杰出诗人为代表的五言诗创作标志着诗歌走向成熟,从艺术上和诗学意义上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做了准备。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却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时期的文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妨碍了他对文学新变做更客观、更深入的考察,因而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和文学史意义上都给《文心雕龙》带来了一定的缺失,特别在对文学的艺术特性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上这种缺失较为明显。刘勰的巨大理论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勰的理论缺失以及造成缺失的原因也应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元代"史记诗"是元代史学史和"史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文学史、批评史及其《史记》接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史记诗"作为独特的文学、史学文体形式,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研究元代"史记诗"要有鲜明的辨体意识。元代"史记诗"文献丰富,通过分类统计和总结分析,可以从多维度视域来观照元人如何以"史记诗"来接受和阐释《史记》的,进而透视出元人的文学观和史学观,这既可以弥补元代"史记学"研究的不足,也可以拓展元代史学研究的学术领域。元代史记诗具有"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立意必奇,贵在翻案"和"王道德治,治乱兴衰"等多重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丛书》①(以下简称《丛书》)的诗学概念,系取狭义。不过,中国古代诗学特别是先秦乃至魏晋,往往是将诗与文(广义的“文”含历史、哲学、文学等)混合在一起谈论,故我们在解读古代诗学时,又不能不逾越狭义诗学的范畴。《丛书》的内容,涵盖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论、批评、鉴赏和20世纪的新诗诗学。它共分9卷,主要以朝代为主分卷,兼顾中国诗学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先秦两汉广义的诗学为第一分册(孙家富著);魏晋至隋为第二分册(陈顺智著);唐代单列,为第三分册(乔惟德、尚永亮著);宋金元诗学,列为第四分册(张思齐著);明代诗学…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逻辑严整明晰的著作,但是它的逻辑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辨骚》篇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论不作形而上学的抽象论证的特色。其理论所阐释的,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关系,而是中国传统实践理性思维由技艺和操作环节体验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实践理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辨骚》作为文学从广义文章向审美性的文学发展的典范树立起来,是中国文论对文学的文学性的一个重要认识。《辨骚》篇在《文心雕龙》中的突出地位,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逐步树立起诗骚并重的文学观念,并且以《离骚》和楚辞的文学性、审美性来阐释《诗经》的文学意义,开拓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泛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错误倾向,认识上主要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理解的偏差.对"政治"的正确理解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政治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涵义是以狭义为核心的广义概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张小波 《南方论刊》2022,(4):82-83,88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本文即从"道"在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文章的行文脉络出发,理清"道"在文中的具...  相似文献   

10.
徐庆全 《文史哲》2021,(4):154-165+168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及海外汉学界所重视,由《文心雕龙》研究而形成的"龙学"也成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科。1949年后在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过程中,《文心雕龙》成为溯源样本,并形成以山东大学、上海文学研究所等为主的"龙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为海外汉学界重视。1980年代初期,在周扬和张光年的支持下,牟世金、王元化、徐中玉等"龙学"研究翘楚,依托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对推动海内外的"龙学"研究,拓展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仍是中外"龙学"研究界重要学术平台的"《文心雕龙》学会",也成为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钩沉学会成立、发展的历史,对学术史以及"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12.
朱供罗 《学术探索》2014,(7):102-106
《文心雕龙》一书引用《论语》达80多处,其中大部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字词引用,同时在重视教化,强调仁孝为本,思想内容纯正无邪与表达方式合乎正道,文学与德行相互促进,重视文采,文质相称,"文疑则阙"以及"君子疾名德不章"等思想方面,《文心雕龙》受到了《论语》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戚良德 《文史哲》2011,(5):88-94
20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在近百年的"龙学"史上,牟世金先生以其十余种专著、六十余篇论文,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精到的系统研究,从而成为"《文心雕龙》的功臣"。他不仅是刘勰生平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心雕龙》现代注释和翻译的开拓者,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以及"龙学"史研究第一人,他还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创始人,"对我国‘龙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可以说,牟世金先生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龙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心雕龙》的文章美学观及其民族性问题冯春田海内"龙学"在70年代末由复苏进入兴盛期之后,80年代末即转沉寂状态,其实《文心》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文心》研究需要深入。本文即从《文心雕龙》"文"及其相关概念的阐释入手,对刘勰的文章美学观及其历史潜...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一些本来是陶器制作的术语如"熏陶"、"陶冶"、"陶铸"、"陶钧"等,被逐渐引入到古代文学批评领域,成为魏晋批评家思考文学现象的"思维模子"。治陶技艺与为文作诗的相互启发构建了富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文心雕龙》为其代表之一。刘勰继承前人思想资源,创造性地运用"陶"审美模子论文。在《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援陶论文现象及由"陶"派生的文论术语,体现出刘勰独特的文学批评个性。在《文心雕龙》研究中,这是一个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文”是中国文学观的核心概念。此文以《文心雕龙》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为背景,探查《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元范畴“文”的各类英译诠解,诠释其变异的汉学形态,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中,揭橥“文”范畴在海外汉学中变异的三大特征:浅化所指、扩大语域、形式重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论外译策略进行学理反思和考索,提出多层次化及文内、文后结合释义的外译策略,以兼顾译本的经典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评论《诗》,着眼于《诗》的教育对培养仁义之人的功用。其中兴观群怨说受事父事君目的的统摄,道德与政治功用的意图十分明显,"思无邪"也体现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要符合这一观念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中庸思想,重点在以礼规范情。从审美看,这能使普通情感升华,使情感表达维持比较理性的控制。"文质彬彬"无论就人就文,都应是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孔子更看重质,后代诗学难以兼得而需有所轩轾时,一般也是质重于文。孔子论《诗》不见情的概念,但功利诗学的核心恰在以情为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文字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德"、"道"、"心"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心雕龙》中《征圣》、《宗经》等篇得出:《原道》之"文德"通于"文道",都是指"文"本身的存在样式与生成方式,以至微至妙之变化为基本特征;"文"与"道"、"德"须臾难分,"文"外别无"道","文"外亦无"德"。同时神以通明、圣以化用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充实了刘勰自己开篇标举的"文德"论的内涵,进而使得"象"与"心"走向文论体系的前沿。  相似文献   

19.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11,(3):223-232
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