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德的道德律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在性问题是康德始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诉之于道德情感,但又局限于"纯粹理性的事实";直到晚年的《论俗语》中,他才从个人道德实践、国家法的政治实践和国际法的历史实践三个层次论证了义务原则的实践有效性,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中具有心理上的感化作用,在国家法的立宪活动中是先天的标准,在国际法的历史进步中则将表现出"天意"的客观历史目的,从而接近了后来黑格尔历史理性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原则以及"理性的狡计"的概念,但由于这些都还没有完全脱离"反思判断力"的类比原理,只限于一种"假设"和"希望",因而最终尚未真正进入到历史理性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由知识论的进路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是合目的性原则,并以此来弥合自然与自由两界的巨大鸿沟。但牟宗三判定康德这种知识论进路是无效的: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原则不能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两界也不需要一个第三媒介来沟通。牟宗三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有一个真善美的分别说,再由此转到真善美的合一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真正沟通,从而在整体上消解并超越康德。  相似文献   

3.
胡友峰 《兰州学刊》2009,(11):35-38
在康德认识论中无法解决的“判断力难题”,即判断力只是知性的一种的应用能力,而没有自己独立的立法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将反思判断力从知性中分离出来从而论证了判断力的独立立法地位,并且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立法原则赋予了审美能力,从而确保了美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美学作品,《判断力批判》的辩证思想处处可见。除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积淀,康德本人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的远见卓识,也成为该书闪烁辩证思想光辉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关于美的分析和关于崇高的分析两部分,尤能体现出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辩证的思想在击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此书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完善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中介性环节。通过对反思判断力及其先验原则的论证,康德弥合了在前两大批判中分裂了的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使得由自然到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对鉴赏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也使得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呈现出完整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7.
《判断力批判》与现代美学十二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判断力批判》的基本原则,在反思现代审美境况以及相关理论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重新追问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可能性。这样的追问以及本文特殊的提问形式实际上意谓对当代是否依然可能存在一种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出版二百周年(1781——1981)之际,我认为对该书进行研究和具体分析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研究的一个任务。康德在他的“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地发挥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同时也发挥了论述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流派、思潮,一方面同阶级斗争,同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又有继承性和更新性,即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有它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性。对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意义的看法是近、现代西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难读,大凡研究过西方哲学史的人都深有体会。然而,不读此书就谈不上对康德思想有较深的理解,这亦是不争的事实。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祖陶、邓晓芒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一书,以其严谨的逻辑、明晰的语言、精到的解析,成为一本《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难得的导读教材。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7,(5)
"快适"判断在《判断力批判》中除了作为与美的判断和善的判断进行"对比"的一种判断类型外,它还有更加深刻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外在作用来说,它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通过"目的论"所建立的系统理论的对话背景。其次,从内在作用来说,(1)"快适"的判断与"美"的判断并列,构成了感性判断的两种类型;(2)对"快适"概念中"感觉"一词双重内涵的微妙辨析和区分,引出了在"美"的评判中对主体的内心状态进行描述和界定所需要的关键术语即"主观感觉";(3)在对"快适"的批判中引出了"实践的目的"概念,由此就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魏艳芳 《理论界》2011,(1):100-102
康德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哲学体系的发端,就源自于他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进行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革命"旨在解决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混乱,重塑理性权威。无论在哲学史,还是在人类认识史和思维史上,"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建宝 《理论界》2013,(7):111-11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意识到自由与道德规律之间"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这个循环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的实在性难题和道德规律的约束力难题。《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把我们辨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作为释疑之道。《实践理性批判》则把道德规律作为"理性的一个事实"而使其获得不可怀疑的地位,表现出了与《原理》的区别之处。但是这绝非部分解读者所认为的"巨大的颠倒",相反,《实践理性批判》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释疑之道的明晰和深化,最终达致"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的完整结论。  相似文献   

1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震撼是深刻的。蒂利希在其经典著作《基督教思想史》中指出。康德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针对基督教神学传统中存在的理性僭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结论在于:纯粹理性无力达到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真理。康德的这一结论受到近现代基督教神学家的普遍赞扬,即使像巴特这样深深植根于经典基督教传统的正统神学家,也对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保持高度尊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于基督教神学的真正贡献在于,在基督教神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一著作深刻而精辟地指出了面对无限存在的人类纯粹理性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确以某种方式表达了基督教新教的思想原则,犹如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康德哲学专家杨祖陶教授和其弟子、西方哲学后起之秀邓晓芒教授,两代学人博士生导师通力合作、精心完成的一部从德文原版译编成中文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哲学专著,最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被称为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经典著作,哲理博大精深语言艰深晦涩。为了帮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逐步深入地读懂原著,原本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原意和要义,实现译编本书的宗旨,译编者按《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版原著思路和编目顺序,采用的是对原著逐章、逐节的解读方式,这是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的一…  相似文献   

16.
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纯粹理性批判》来说具有胚胎似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立与否决定着形而上学的成败。海德格尔反驳了新康德主义者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心理学或逻辑学解释,而是从此在存在论上进行解释。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研究了《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差别,把先天综合判断的本质建立于第一版的想像力之上。以人的想像力作为先验逻辑的基础,这动摇了逻辑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在第二版中从想像力面前退缩企图拯救纯粹理性,但却失败了。  相似文献   

17.
李荣  张赛赛 《东岳论丛》2011,32(11):84-8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区分了自在之物和本体。超验的自在之物的设定是其批判哲学得以可能的条件和根据,本体作为可思想体是自在之物在其批判进路中的延伸。康德试图通过区分主体不同层次的认识功能来解决主客体的统一问题,但由此造成了自在之物和本体对于客体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试图从康德凸显人类认识主体的能力及能力的合理性依据——"先天范畴"出发,以此展开了康德整个人类理性批判的核心章节——知性的批判认识,通过对先天范畴合理解读以及人类知性能力的有效正解,试图沿着康德的思想进程理解人类诸认识的可能使命。  相似文献   

19.
1.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判断力定义为“(将事物)归属于不同的规则的能力,亦即区别某事物是符合还是不符合一个给定的规则的能力”1。它是判断形成的主要工具,而且康德还将逻辑的基本规则的适用性问题也划归给它,  相似文献   

20.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把“理性”规定为人的不同于“感性”、“知性”认识能力的另一种认识能力。那么,“理性”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康德的讨论对后人又有什么启发呢?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