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经典辨伪学"辑佚"的方法论"范式",本身即不无问题。孙志祖于此未察,转而将此法用之于《孔子家语》的辨伪,将先秦、两汉古书之间常见的"互见"现象认定为造作之迹,既昧于古书体例,也反映了经典辨伪学"范式"扩大化的弊病。先秦、两汉古书之间的"互见"乃古书之常例,故每每溢出辨伪学的惯常逻辑,这既昭示经典辨伪学的"限度"问题,也凸显目下古书体例及古书成书研究对于经典辨伪学方法论革新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章氏辨伪学说论述不多,本文在此系统考察了章氏辨伪理论,从其关于伪书产生的内外因之论述,到重点探讨章氏关于伪书真伪问题的辨言,最后述及章氏提出以目录学知识来辨伪防伪的主张,从而得知古人“言公之旨”是章氏辨伪学说的宗旨和核心,而将目录学知识引入辨伪是其在辨伪实践中的创见,此两大贡献奠定了章氏在辨伪之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发表了李敏生先生(下文简作"李")的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毫无道理地攻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下文简作<辨伪集>).本文是对李文的初步评论.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作为一位史学家可谓无人不晓,然其与经学、经学家的密切关系却似乎较少提及。顾颉刚对经学的关注与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由"疑经辨伪"到"疑古辨伪",顾颉刚在经学研究中找到开辟历史研究新路的突破口;由"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到"层累地造成的传经系统"及其"变经为史"的史料学思想,经学俨然已成为史学的一部分;"经学结束者"的角色定位彰显了顾颉刚的学术责任感。本文以顾颉刚的经史关系论为切入点,旨在说明经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是近代著名的易学家,其晚年易作《乾坤衍》一书,确是一部独具慧眼、具有真知灼见的好书。该书分辨伪和广义两大部分。辨伪是辨别周易之真伪,广义是根据乾坤二彖发挥作者易学哲学思想。本文试图对其第一部分“辨伪”作札记并略抒管见,乞大家雅正。第一、熊氏认为辨伪十分重要,将易学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熊氏认为辨伪是治易的首要问题,十分重要。他  相似文献   

6.
宋濂的<诸子辨>是中国辨伪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但它只是宋濂论述诸子学术的一部著作,从性质上说并非辨伪之书,更非辨伪专书.之所以会对其性质发生错认,主要存在着源和流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评《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发表了李敏生先生(下文简作“李”)的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毫无道理地攻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下文简作《辨伪集》)。本文是对李文的初步评论。一、歪曲《辨伪集》的内容李说:“《辨伪集》……推行的所谓‘反伪科学斗争’的基本内容是批判‘汉字优越论’。”但是,他没有指出《辨伪集》哪一页有此内容,事实上也无法指出,因为这纯属捏造。该书由40位学者和语文工作者撰写,主要内容是批驳徐德江(下文简作“徐”)冒充教授、研究员、黎锦熙学生、加拿大人和伪造数据等欺骗行…  相似文献   

8.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是以批判为宗旨,打通古今障壁,填平雅俗鸿沟,辨析史料一史书,区分其真伪,勘定其价值,厘清"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来龙去脉,还历代"古史观"的本来面目."疑古"派不是天外来客,其学术理路自有长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它高扬批判精神的大旗,打倒偶像,是中国史学"辨伪"传统与"五四"时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疑古"派自认古史的"建设"不是创造,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而"破坏"只等于扫除尘障.破坏与建设是一事的两面."疑古"派超越古代辨伪传统,直接从丰厚的民俗文化中获得鲜活的资料、分析的逻辑和思维的灵感.就"疑古"派的"故事眼光"与"民俗视角"而论,它之所"疑",直指"学者们编定的古史"."疑古"派在史料学层面的"辨伪",价值判断标准并非一味破坏、打倒,其精髓正所谓"不立一真,惟穷流变"."疑古"派的具体研究成果或被超越,但其学术理路却与名山事业一道永存.  相似文献   

9.
文献辨伪与社会文化陈华作为中国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辨伪在数千年的传统学术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辨伪为何能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典文献何以会产生众多的伪文献?文献辨伪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如何?当代社会中的文献辨伪有什么...  相似文献   

10.
"平常心是道"流传千年,影响重大.然而表遮诠释,误解太多.因此,辨伪存真,欲求正解;并探究其传承渊源、推理之道,揭示其哲理特征,弘扬其生活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尚书考辨》是宋鉴关于古文《尚书》辨伪的重要著述,体现了清初《尚书》辨伪的成果,也不乏宋鉴本人的辨伪思想。此书考述古文《尚书》传承时彰显杜林的历史地位,力图缝合古文《尚书》在两汉流传的罅隙;在对古文《尚书》考论时,则凸显了训故以求其义蕴的经学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少波 《青海社会科学》2015,(1):158-162,167
清初之辨伪学气魄大、口气大、胆子大、论断绝对化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有的学者进行综合考辩,考辩对象涉及四部群书,大多数学者是在读书中提出疑问,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促进了辨伪的不断深化。但是,清初辨伪学中存在着以虚律实,以应然否认实然;先入为主,无视不利证据;前提主观,论证不严密;证据不足,结论武断等方面的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辨伪学论纲     
本文提出创立辨伪学的理念 ,并对辨伪学的概念、内容、特征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内七篇"是《庄子》的精华,最能代表《庄子》的文学成就、思想高度和精神范式,然而这一观点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内七篇"的经典建构,是在魏晋时期《庄子》经典化的基础上,对《庄子》进一步的总结与凝练.唐代以前,"内七篇"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宋明以降,学者逐渐认识到"内七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魅力,而"内七篇"也逐渐奠定了其在《庄子》中的核心地位.元明以来"内七篇"选本的大量出现,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经典价值.明清以来,学界从思想、文学、美学、辨伪等多方面对其展开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内七篇"的经典地位.同时,以内篇为标准对外杂篇的辨伪与批判,也从侧面推动了"内七篇"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5.
杨善群 《学术界》2007,(4):70-79
本文通过《孙子》、《老子》等大批古籍由"伪"变真的考证过程,阐述当前学术界对古籍辨伪进行拨乱反正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论证这种辨正工作的原因、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加深 《东岳论丛》2006,27(2):160-162
由王著主持编纂的《淳化阁帖》错误百出,在众多指摘其错讹者中,黄伯思是最为出类拔萃的鉴定大家,其辨伪态度之严谨、方法之精细、视角之多样,史学功底之深厚,书帖见闻之广博,均堪称当时之冠。多角度的辨伪方法,不但深深影响了后世丛帖的修订,也开拓了后人的辨伪视野;与此同时,黄氏在处理学术方法与艺术方法的关系问题上也显示了其不同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17.
第五讲 辨伪与缀合 剔除甲骨文中的伪片,可以使材料的科学性增强。而将断折或分置异处的散碎甲骨缀合复原,能使材料更加完整。因此,甲骨的辨伪和缀合是出版著录书和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美霞 《学术界》2006,(5):295-300
一、引言《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以下简称《辨伪集》)是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的一本关于语言文字学领域所进行的科学辨伪以及学术批评的论文集。文章的执笔者都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界著名的专家、教授、学者。全书长达505页,收录文章54篇,字数达540千字。该书按照内容编排,共有八部分:第一部分,呼唤科学辨伪;第二部分,贯彻执行国家的语文政策;第三部分,语文教学与婴幼儿识字;第四部分,普通语言学和俄罗斯语言学;第五部分,真理与谬误之争;第六部分,纯净学风文风;第七部分,驳伪科学及其辩护士;第八部分,综述及其他。这八部分涉及的内容很…  相似文献   

19.
崔述,号东壁,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他以毕生精力著了一部《考信录》,因而被视为乾嘉时期考信辨伪学的泰斗。自梁启超、刘师培,尤其是自胡适以来,学术界也一直把崔述归入纯考据学者之列。但崔述绝不是一位纯考信辨伪学家。他在考信辨伪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固然堪称一代大师,并直接影响着“五·四”之后以考信辨伪称世的“古史辨”派史学,但崔述亦堪称一位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完整博大,自成一格,足以为那荒芜的乾嘉思想苑地新植一株奇葩。鉴于崔述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湮没不彰,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初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处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通过对汉宋易学的检讨,提出了重卦不始于文王、卦爻外无别象、图书之学为道家易、复程朱易以存易等重要的观点,彰显顾炎武以复古和辨伪为主要内容的易学特色。顾氏的易学复古和辨伪所提出的观点,未必完全符合先秦儒家易学,但确有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功。顾氏在易学研究中倡导的求实精神和考据方法,引领清初辨伪和复古的的易学思潮,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自此,易学研究开始转向,易学考据之风和汉易复兴已成为易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当然,顾炎武易学复古是回归原典不是恢复汉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