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胡寿鹤同志《论意识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载《求是学刊》1982年第1期,以下凡引自此文均不另加注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此文批评了断言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决定作用的错误提法,对作为题目的著名原理做了较深入的阐发,其主要观点,我们是赞成的。然而,如何准确地说明这一原理,对文章的个别见解,看来还有必要加以讨论。现提几个问题,就教于胡同志及其他对此有兴趣的同志。 第一个问题,精神的反作用是否都是决定作用?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明确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特点。 作者认为:“承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意味…  相似文献   

2.
董楚平同志在《求是学刊》 1981年第 2期上发表了《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浅探》(以 厂简称《浅探》)一文,并在其它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对农民战争中的一 系列重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提出了独具只眼的看法。 本文不拟全面探讨农民战争的规律,仅就  相似文献   

3.
<正>《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198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1982年起为双月刊,至今。《求是学刊》已出版41卷,222期。发行至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求是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自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以来,更加注重将品牌意识和学术特色作为期刊的第一追求。2006年《求是学刊》依托黑龙江省的地方经济文化特点、黑龙江大学的学术实力,以及全国各高校、科研坑所优长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刊发的学术文章共150篇,其中,在17个特色栏目里,策划、组织、刊发16个专题99篇文章,占总发稿量的2/3,体现了《求是学刊》重视整体构思、突出主题意识和特色栏目设置的主动办刊思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求是学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摘编的文章有29篇38次;刊发社科规划项目成果文章42篇,其中国家级课题项目有17篇,教育部课题项目8篇,省级课题项目14篇,其他课题项目3篇。附件:《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至第5期发文反响一览表  相似文献   

5.
一门科学理论的创立及其体系的构造,可以说都以这门学科是否合理地确定其逻辑 的出发点为先决条件。因此探究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孙克猷和王慎同志在《关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载《求是学刊》1983年第2期。 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  相似文献   

6.
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在《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和《更加解放思想,开展宪政研究》(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5期)等文中提出了增强宪政意识,倡导宪政主义的问题。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要倡导宪政主义,也是一种同本世纪上半叶的宪政思潮有所区别的新宪政主义。宪政主义若不经过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造是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求宪政主义,必然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含义。本文旨在根据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论证新宪政主义与旧宪政主义的关系,并从新宪政主义的立场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陈梧桐同志《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一文(载《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提出同志式的批评意见。陈文内容比较丰富,论列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我已在别的稿中谈过,不拟赘述。本文拟针对陈文再补述几点意见,欢迎陈梧桐同志和其他同志继续赐教。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04,31(6)
1974年 :1 0月 ,《求是学刊》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开始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译 (后很快调出 ) ,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当年 ,只出版了第 1期。1 975— 1 978年 :此间 ,《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共出版了 1 2期 ,其中 ,1 975年出版 4期 (总第 2— 5期 ) ,1 976年出版 4期 (总第 6— 9期 ) ,1 977年出版3期 (总第 1 0— 1 2期 ) ,1 978年出版 1期 (总第 1 3期 )。郭寿岩、刘鸿章 (后调出 )、扈颖航、周众于1 978年 1 0月调入编辑部工作。1 979年 :《黑龙…  相似文献   

9.
读了杨寿堪同志发表在《求是学刊》 1984年第5期上的《康德的现象学说简评》一文(以下称《简评》),受到不少启发。但与此同时,也感到有一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提出来就教于杨同志。 《简评》依据《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称《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称《导论》),首  相似文献   

10.
我面前摆着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上董楚平的文章《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董文)。二,《浙江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上陈梧桐的文章《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陈文)。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求是学刊》即将迎来创刊四十周年!抚今追昔,我们在感慨岁月如梭的同时,那些为了繁荣学术励精图治、不懈追求的往事宛在目前。《求是学刊》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创于1974年;1980年更名为《求是学刊》并在国内公开发行;次年向国外公开发行;1982年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至今,已出版40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早在五十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曾进行过讨论。但是,直到现在,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不尽一致。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或哲学辞典都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196页;《哲学小辞典》第40页),并把哲学史上的一些不可知论者统统划归于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行列。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的实际情况。与上述观点相对立,《求是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刘彦生同志的《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则称不可知…  相似文献   

13.
读了赵克同志的《蒲松龄设馆教书时间的考证》(《求是学刊》 1980年第四期),很有收益。但对其有关考证论列,不敢苟同。现仅就赵文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赵克同志与诸位研究者。 一、蒲松龄初馆教书不在“中年”(四十一岁左右) 赵克同志的考证认为。蒲松龄初次  相似文献   

14.
信息     
唐都学刊,1989年第1至第4期的论文受到转载、摘介、题目索引的部分情况: 1、王干才《时代变革与哲学观念变革》唐都学刊,198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哲学原理》1989年第6期,P212—218.全文复印。 2、蒋潇《试谈郭沫若对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贡献》唐都学刊,1989年第3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现代史》1990年第1期,P211—216.全文复印。 3、杨梓《论人的成就需要的产生》唐都学刊,1989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5.
读了《求是学刊》1986年第1期刊登凌立坤同志《论模式思维》一文(以下简称凌文)之后,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凌文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根据、内容、特征和规律。笔者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性质、形式、方法和体系,与凌立坤同志和其他学者们共同研究。 一、模式思维的性质 凌文认为:“模式思维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模拟,是研究适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思维的本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模式思维既有客观性质,又有主观性质。“模拟”一词,既指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又指对主观事物的模仿,当模仿达到一定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时,就称为“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17.
认真说,我没有多大资格在这里对《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创刊十周年纪念表示祝贺。这并非意指凡刊物的纪念都应该由名人大家来挥毫洒墨以示显赫,而是说我这位作者不仅与《探索》结缘太晚(1987年下半年才开始投稿给她),并且迄今为止所发表于她的两篇拙作(《一个屡见不鲜却令人困惑的现象》,1987年第4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现状的辨析》,1988年第1期)也欠份量而未能给她增添什么光彩。但一本刊物尤其  相似文献   

18.
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来,有关报刊相继发表文章讨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问题(详见《光明日报》1985年1月20日、2月3日和2月10日第3版)。朱土兴、王彪两同志也再次撰文论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见《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也想再谈一点看法,对原有观点(见《浙江学刊》1984年第6期)作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9.
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概括的两种生产的原理,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当前国内学术界也正展开讨论和研究。搞清这一原理,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亮同志在《正确坚持“两种生产”的原理》一文中(见《求是学刊》1980年第2期),肯定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们同意和支持这,观点。但是,文中又认为,“起初家庭关系决定社会制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家庭关系就越来越受物质资料生产的支配,它对社会制度不但不起决定作用。一相反地,它本身也要由社会制度来决定了。”对此,我们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月,《求是学刊》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荣誉称号国家期刊奖是一项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备受社会瞩目的政府奖,也是我国期刊界的最高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05年1月在我国9000余种期刊中评出357家获奖期刊,《求是学刊》作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