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缪菁 《兰州学刊》2005,(5):266-267
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地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社会功能包含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而从礼仪的角度认识这些功能,更具直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社会功能所具有的意义,从而应用于有关的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剑 《江汉论坛》2005,39(12):67-70
荣誉道德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对于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的社会价值通常是以他所获得的荣誉来衡量的。道德荣誉对社会与个人的道德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个人道德荣誉感是社会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忠诚卫士,是抵御道德价值系统免于崩溃的一道堤坝。  相似文献   

4.
李强  王世伟 《理论界》2013,(10):106-108
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改变社会生活的历史巨变,作为短期内直接遭受工业革命负面影响的下层民众,其婚姻家庭道德倾向值得关注.这篇论文在简要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民众家庭的基础上,展示了在社会巨变面前,下层民众爱情与面包并重的两性道德倾向和在苦难与亲情间徘徊的亲子道德倾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其中的道德资源不容忽视.当代民间信仰道德具有神圣性与功利性并存、内容上的包容性和形式上的私人性等显著特征.这一道德依托超自然力量为神圣性保障,同时又重功利,行善不离对“报”的期许;其内容包容性很强,在自身基础上结合了传统美德、现实中民众的道德要求及官方道德规范;它以私人性形式表现出来,却能加强人际间认同.国家应给这一道德合理地位并加以利用,同时它在构建和谐伦理的道德对话中也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来看,政治正义模式有"政治价值正义模式"和"政治形式正义模式"两大类.西方传统政治正义模式的历史建构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社会个体价值"自然法定的政治价值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意愿'广场式'直接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意愿'共和式'间接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民众政治生活'双重式'二元实现"的政治形式正义模式阶段.  相似文献   

7.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荣娥  吴俊映 《理论界》2009,(5):169-171
婚姻礼仪是缔结婚姻关系,组建家庭的重要环节,更是农民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仪式行为,它凝聚着深远的文化价值理念,也是乡民生活意义体系的体现.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礼仪也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婚姻礼仪在社会变迁中因不合乎时代发展而出现仪式意蕴流失与社会功能弱化,村庄文化主导下村民们的社会性选择使得婚姻礼仪由传统走向变异.  相似文献   

9.
礼仪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礼仪是"礼"德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德和行为道德的统一;它具有行为调控和人格完善的功能,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发展具有一定的道德哲学基础.首先,包容性发展在伦理—经济的价值生态转换中凸显其特有的伦理意蕴;其次,包容性发展也是一个自由不断加强的过程,体现出来的是对包容性道德的不断接近;再次,包容性发展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差异性内容,它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真实的”合理性;最后,包容性发展在引导道德生活中实现公众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1.
执政文化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元中 《江汉论坛》2003,(8):113-115
执政文化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一套赋予意义和秩序的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它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和政策性的基本特征。执政文化对于执政系统的建立和稳固、执政体系的运行,对于塑造民众的政治思想和心理,引导和调节民众的政治行为,具有重大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自周朝伊始,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对人们的道德与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的众多礼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冠礼以其繁杂的仪式为载体,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强化道德,成为当时社会成人时重要的活动.冠礼所蕴涵的道德精神,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研究及道德建设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之一。弄清它的层次性,对于深刻把握道德的本质和特征,完整认识道德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规律,科学运用道德手段,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规范作用或重要影响的心理过程、行为规则以及关于道德问题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它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规范和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提出,无产阶级要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关键是培育和形成自己阶级的知识道德集团.知识道德集团是知识分子的智识和普通人的道德相结合的集团,它强调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结合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了葛兰西深厚的伦理关怀和底层情结,具有鲜明的实践和操作性特征.知识道德集团对于当代中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在于,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如何再造出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以拓展他们对现实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增强德育实效,必须采取科学而有效的途径.儒家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通过礼仪活动推行礼教,儒师的道德示范.梳理、审视儒家学校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当前学校德育方法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的辨析对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道德性荣辱观是道德的动因,而非道德性荣辱观则失去道德的内容,它以为荣耻的行为和事物是非道德性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荣辱观之间的关系是或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或无联系,或一体混存,或在褒贬的形式、获取条件上不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真正以道德为动因的荣辱观,但它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荣辱观,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把整个社会风气引导到正常的道德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注重选取民间传说中的三国人物故事作为创作素材,思想倾向主要来自民众的道德评判,着力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讲求与遵行中庸之道,践行与修养中庸之德,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孜孜以求和勉励为之的伦理价值目标与生活信念.中庸所确立与规范的道德生活是一种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就人道,并以人道来与天地之道相配相参,进而使人得以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它借助并通过命、性、道、教和庸言庸行来表现与实现,并以尽性知天、体天恤道、率性修道为精神要义.其宗旨是使人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中庸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统领一切价值的精神枢纽与价值基质,使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呈现出一种执中取正、贵中致和、用中守常的中正之道的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韩非之礼学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的价值,在情礼(礼仪)之间又重情轻礼,反对礼(礼仪)的价值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