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修辞格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本、喻体间的差值”和“辞格本体的外在义”等两方面。 其语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本的和文化的。由于敏感,它常常会带来文化的烦恼。  相似文献   

2.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代沟理论术语,可以说在华夏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种为前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撞击态势,一种为同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磨合态势.总的来看,是后者在逐渐替代前者.正由于前喻文化长期制约了新诗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走向,新诗才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激进型艺术特质--长处在于创新有余,短处则在于积累不足;而一旦中西文化撞击被代之以相互磨合过程,同喻文化就可以取代前喻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助于现代诗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一代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三喻文化的特征:后喻文化的失效、并喻文化的失衡以及前喻文化的召唤.  相似文献   

4.
后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传递文化。后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坚定大学生政治信念,促进全面发展;推进新媒体渗透,加深师生平等交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谐人际沟通关系等方面更好地应对后喻文化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佛教中镜喻十分发达,形成了庞大的镜喻体系,达到了其它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都非偶然现 象。本文从镜喻生成演化原因的探寻中,揭示佛教文化与镜文化的深层联系,展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的独特之处, 并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层面文化的交融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喻象传统 ,而政治话语是传统话语的中心 ,因此 ,世间诸物就被政治家们纳入了政治视野 ,以物喻说政治。本文仅仅描述了中国政喻文化中的政治器物类的比喻 ,这包括政治工具喻和政治自然物喻。这为我们研究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当今中国已经进入青年一辈占主导地位、父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中的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价值标准多元化、对父辈认知偏离和思想叛逆等特点,这导致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社团不稳定、活动盲目单一以及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鉴于此,首先以重视社团文化的内涵建设、实现管理多元、实施"会员制"管理等措施来稳定社团成员;其次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方向、实施"导师指导与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和完善自主互相监督体制等途径来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最后,针对网络社团和实体社团的特点,各取所长,整合社团资源,优化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形态。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体"、"并喻主体"、"后喻主体"及其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主体的优势互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主体的优势生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艺批评中的兵喻直接导源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与普遍性,中国兵法理论的早熟以及文人的知识结构、领兵经验则成为了兵喻进入文论的主要助力。运作过程中,兵喻通过词汇编码、思维移植与情感价值引导参与了文艺批评的建构过程,成为文艺批评重要的运思机制与言说方式,并在力量气势、精神因素、整体机动等方面体现出我国文艺批评兵喻的取喻侧重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以前后喻文化为视点探讨马哈福兹与巴金家族小说中表现出的父权政治与青年文化的矛盾冲突 ,即年老一代妄图以旧文化传统束缚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则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感召下力图变革旧文化传统的弊端 ,并分析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 ,可以发掘出二者作品反映出的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代沟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备受瞩目。玛格丽特.米德在70年代末就提出:一条世界性的代沟已经形成。对于代沟产生的社会根源,米德将其归结为社会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变。“代沟”的概念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引起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早已有过关于代沟的论述,《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之间的矛盾,挖掘代沟的社会本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后喻文化"是对信息化社会人类代际传播机制与文化传播特征的一种描述,它构成技术经济在文化传递中造成新的重要影响的传播语境.本文立足这一新的语境的成因以及针对传媒转型,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对策,即提出了强化传播内容的现代性、整合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延伸传媒产业的互动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四项大众传媒的攻略.  相似文献   

14.
后喻文化时代即前辈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社会才能进步,以创新和反从众为价值取向的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发生本质化的改变,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制订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即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导航者,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地选择适应当代影视文化新特点的教学内容,解除"师—生"的固有身份界定,进入"师—生—友"的全新角色,加强校园网络数据库建设,用主流影视文化占领大学生收视"高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亟待提出有效对策予以应对。【设计/方法】通过梳理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分析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权威、价值权威、教师权威等带来的挑战,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结论/发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比喻的视角出发研究英汉“人体器官及部位”词语 ,可见英汉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体喻 ,它们或是喻义相同 ,喻体不同 ;或是喻义不同 ,喻体相同。受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诸多影响 ,英汉体喻各具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体喻研究 ,是对语言修辞、语言心理、语言文化的学习 ,也是对人体、人类的一次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含有精神性、思想性的文本写作中,比喻按照作用标准分为两类:词喻和例喻。其中词喻只揭示一个概念的意蕴,例喻则揭示一种思想的意蕴。如果说词喻是法律修辞中的一个景点,那么例喻就是法律修辞中的一个景区,相比较词喻,法律修辞中的例喻研究具有以下学术价值:展现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更符合思想的抽象性表达;更能确保言语交流的有效性。"例喻"修辞方法具有语用学性质,喻体与本体在语境上有高度相似性,语境成了连接喻体与本体的桥梁,在现在的并不熟悉、清晰、明细的具体情境中类比过去的熟悉、清晰、明细的具体情境。运用"例喻"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符合逻辑的规则;符合修辞的规范;符合事实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论因明论式中的“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明论式中的喻在印度古因明五支论式和陈那的新因明三支论式中分别起着不同的论证作用。但到法称时期,在他的二支为他比量式中喻已变得无特殊作用。在藏传因明的合因式和应成式中喻支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提出舍弃法称的二支论式中的喻,使因明推理形式成为与直言三段论完全一致的纯演绎推理。  相似文献   

19.
多用譬喻形成博喻,是《荀子》文章构成的一大特色。其博喻有描绘性与说理性两种类型。描绘性博喻指用多个喻体来凸显本体事物的某一特征,重在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说理性博喻是指博喻的各个喻体本身就是一种事理甚或是一个带有故事性的事态变化,本体是要证明的观点或者是由喻体推出的结论。因此,博喻在《荀子》中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具备说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前喻文化为主流文化类型的社会里,文化传递的方向越来越体现为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传递模式下,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复制转向创新,教师权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由制度因素形成的外烁权威逐渐弱化,由个人的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