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文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开放性思维和“异端”个性是其文学思想的两大支柱 ,而“童心”则是其文学思想的内核。李贽以“童心”为统帅 ,还具体阐释了以“性情”为出发点的文学创作规范和以“化工”为尺度的审美准则。因此 ,在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4.
实用主义理论容易被简单化和曲解,这不仅发生在中国,而且也发生在美国.皮尔士认为杜威在推广实用主义的思想时不注意概念的澄清,混淆"规范的逻辑"与"探索的理论",是导致实用主义容易被简单化和曲解的一个内在原因.这一来自实用主义内部的批评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5.
C.S.皮尔士(1834—1914)是美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过很多关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方面的论文,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在逻辑学领域中。可惜的是,目前人们对皮尔士的逻辑思想的探讨大都局限在形式逻辑(比如逻辑代数、关系词逻辑)的范围内,而对他的逻辑哲学思想却很少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其实,皮尔士的逻辑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大都很有创造性,直接影响了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对皮尔士的逻辑思想的探讨,是不能忽视他的逻辑哲学思想的。 下面我们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皮尔士的逻辑哲学思想作一个简要的,大致的评述。 (一)皮尔士对逻辑学性质的看法 皮尔士对逻辑科学的许多有价值的贡献与他对逻辑学性质的看法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逻辑是“一种记号理论”,即研究“关于记号,特别是符号的、必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①这门科学包括三个部门:首先是“纯语法”,即研究记号有意义所必须遵守的条件;其次是“逻辑本部”,即  相似文献   

6.
夏甜 《天府新论》2020,(3):78-84
姚斯在《审美经验论》中对阿多诺的“否定美学”作出批判,并在批判基础上重构接受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经验论”、恢复审美“快感”地位。然而,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提出所针对的是整个时代的弊病。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不信任感、对交流的拒绝,需要放在一个整体批判的格局中看待。“艺术自律”是持悲观主义的阿多诺对其所处的个体自由和艺术自主丧失、文化工业肆虐的时代作出的回应。接受美学及其视域下的“审美经验论”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显现出主观性过强和陷入相对主义的弊病,“以读者为中心”、在阐释中寻获“快感”也使得“意义”在接受者的各种阐释中泛滥,淹没作品本身甚至使作品成为“意义”输出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道教伦理的现代启示意义也越来越突出。从道教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戒律与规范、“洞天福地”代表的伦理实践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与道德伦理的现代启示意义进行纲领式论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张庆 《南方论刊》2008,(1):33-35
基础规范是凯尔森“纯粹法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规范秩序之有效性的根本理由。熟悉凯尔森有关基础规范的论述对于理解纯粹法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编译自凯尔森《纯粹法学》(HANS KELSEN,PURE THEORY OF LAW,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67)一书中论述“基础规范”的一个关键性章节(第34节)。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40年代始,绘画理论界和美学界对石涛的绘画美学著作《画语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投入研究,从文本的标点注解到美学意义的阐释分析,发展到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分歧和论争,总结起来,可分为“线”论、“道”论、“法”论、“禅”论、“自我”论、“统一”论等六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包括皮尔士意义理论、皮尔士科学哲学和皮尔士范畴理论及其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不同层面的考察发现,感知贯穿于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始终,是建构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梳理问题入手,认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关于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的矛盾;关于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的论争等。文章指出,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视点和价值根基两方面深入发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的整体内涵和现代意义,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享有认知特权的基础信念,所有信念都是可错的.尽管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反基础主义者,但他仍然持有温和基础主义的观点,并对基础信念(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皮尔士原则"虽然强调概念的效果,但是其根本性目的在于澄清形而上学概念的意义;皮尔士所主张的科学探究方法及其科学探究方法所必然要求的科学共同体致力于确定形而上学信念;而科学形而上学的对象则是具有独立性和可知性的实在.对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见解的讨论有助于克服对皮尔士哲学乃至整个实用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从而推进实用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手稿》丰富的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美学界阐释出来的,《手稿》崇高的美学地位是由文本“空白”和文本“阐释”共同奠定的。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是阐释出来的理论命题。《手稿》作为开放的文本,期待着阐释者的参与,但阐释和理解应尽可能达到与原文相差不远或准确一致,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回到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有三:1.本原性的诗性思维;2.象思维之象———“原象”,即非实体性的动态整体之象;3.感性直观,即动态的感性直观。以上三点为王氏所概括,亦为我们所认同。然王氏对卦爻象的阐释还有所“不公”:模糊太极与老子之道的差异,把太极湮灭于“大象无形”之中,忽略甚而抹煞了卦爻象作为最基础最根本之象的原创特质。这一特质的美学意义在于:启示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突出直观可视性;为后世审美的“意象”说和重在表意观念的最初发轫;以气之运动构成中国生命美学的精髓。象思维之观以卦爻象与“大象无形”之象两种不同原象体现了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为两种不同意境的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本依赖与语境研究、理论转译与思想误读等理论问题,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手稿》美学研究需要走出“经典阐释”的单一选择,需要在进一步吸收其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继承它的理论精神与美学精神,从而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船山“兴观群怨”,学者们作出了各种阐释,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阐释。首先从接受时象考虑文本潜在美学评判标准;其次,接受主体不同对美学价值取向阐释不同;再次,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有荚学上的独特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9.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