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曹霞 《学术界》2012,(9):209-217,289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随之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利用和阐释,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内涵.本文意在考察从革命文学时期到“十七年”,在与不同政团和政体意识形态的“合力”中,“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及其折射出的文学批评祛除审美成规、终至“不能自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4.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5.
托洛茨基的文学思想曾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念和文学规约模式.文章试图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从知识分子、阶级、传统以及文风和修辞等方面,揭示托洛茨基文学思想的构成,考查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与话语风格,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分裂和悖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向便捷、高效、扁平化为特征的“微时代”迈进.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对消费主义的冲击,叙事话语所具有的价值传递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思路.叙述话语创新是破解“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避免思想危机的有力杠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叙事语话内容创新、叙事话语表达创新、叙事话语载体创新.进行叙事话语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本真意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林秀琴 《东南学术》2004,(5):142-149
本文探讨了南帆文学批评的学术视域和学术精神.立足于"中国问题"这一基点,南帆的学术研究聚焦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指向中国当代文学在整个社会话语结构中的历史位置,指向当代文学传统中的隐蔽成规和文学话语所须树立的维度,指向电子文化类型带来的文化转折.在西方文学理论资源的借鉴与批判中,南帆从文本出发,采用话语分析和谱系学分析的方式,关注形式与意识形态相互生产的过程和关系,强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考察中"双重视域"的辩证精神,强调文学话语与社会话语系统的双向多元的关系格局,强调破除大概念迷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南帆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他提供的不仅仅是观照中国文学的一些观点,一些方法,一些视角,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可能性--从卢卡奇到拉克劳和穆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为线索,研究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对时代特征的理论把握和政治主体的自我理解.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是霸权在跨阶级的层面上的文化建构,拉克劳和穆菲强调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对自由浮动话语的政治联结,他们都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消极的虚假意识,把它视为政治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十七年"主流批评家的实践被赋予了"权威化"和"指导性"功能。他们以政治和阶级标准对于作家作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异质"进行剪除和清理。在意识形态和批评的双重威压下,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幅度修改,强化"阶级斗争",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删除爱情、亲情等充满人性色彩的情节。"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一体化"和扁平化与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有着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话语转换对我国当前社会利益的协调、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有着重要影响,是深化及拓展我国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检验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效果的首要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应有效厘清意识形态“一元导向”和多元价值体系“多元取向”在话语转换中的伦理关系,高度发挥文化载体在意识形态话语转换问题上的主体作用,使民众更加广泛地了解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4.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大家对它的主要期待之一,是和社会的知情权,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媒体的公共性、阶级性与利益集体的关系,"去政治化"、国--党体制与阶级话语的消失,媒体"去政治化的政治化"与新秩序,网络传媒,阶级话语的变调,反对政治与意识形态霸权的三重构成,意识形态分析中"国家"概念的有效性,大众传媒的立场与知识分子的立场等诸多问题作的论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 《兰州学刊》2005,1(1):64-65
"意识形态"是获得社会法权的"主义"话语,通俗地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官方话语或国家精神.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功能,但其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提升社会主导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了解意识形态的这些基本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它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是以“执政”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系统反映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规范话语表达。执政话语体系的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公共性和导向性,形态主要体现为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功能集中反映在促进政治沟通、实现政治整合和凝聚政治共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着装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个体的着装隶属于社会身体管理学的范畴.服装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其的变化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联系在一起.朝代的更迭、政体的改变、思想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地表现在服装之上.借助在现代性意识形态话语,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服装叙述担负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 ,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 ,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 ,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