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业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从劳动效率差别角度解释了这一特征,从理论上得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年龄段农村劳动力在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从农业部门到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验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在劳动力转移初期,中青年劳动力流出农业,老年劳动力难以流出;在劳动力转移后期,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回流农业,老年劳动力从农业流出。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仍存在配置红利,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加快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挖掘不同年龄劳动力再配置红利,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陕西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 ,发现陕西整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严重性 ,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加剧性 ,这就意味着陕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绩效有限 ,进而就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三次产业之间难以协调发展。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强烈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对称 ,即在产值比重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大幅度转换的同时 ,农村劳动力却并未实现同步的甚至跨越式转换。对此应通过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努力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以最终消减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非农部门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就非农部门的发展和目前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作一探讨。一、1949—1987年中国就业增长及其原因的历史回顾1.1949—197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缓慢(1)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异常缓慢。1949—1979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从89.4%降到81.0%,年均下降1.65%;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结构调整滞后情况下,厘清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现状是破解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长期保持劳动生产率差距之疑问的关键.笔者通过建立一个包括现代农业部门在内的托达罗扩展模型,将二元土地制度和农村信贷约束纳入其中,从理论上构建符合中国特征化事实的逻辑分析框架,重新考察刘易斯转折的现状、区间及拐点,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中介效应分析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前土地制度安排和资本要素均对劳动力转移有较为显著的直接作用,并通过该路径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的是,前者对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抑制效应,后者则可显著促进劳动力转移,但该间接效应仅占总效应的7.7%.因此,引入现代农业部门实现土地、资本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劳动力在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结构收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分别估计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劳动力,指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5~2006 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29 个省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二者互为影响。实证分析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所发挥的积极效应,应着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收入边际效用的影响,又受到非农收入成本率的影响,为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既要提高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又要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7.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存在二元结构的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落后的维持生计部门向发达的资本主义部门,或者说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不断转变的过程。而实现该转变过程的必要途径,就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有序转移。本文将通过一简单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78—2008年的统计数据,应用Chenery在研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的测算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对总量生产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较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均逐步增加。提出了实行城乡居民的居住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户宅基地流转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村培养大学生进城导致农村资金和人才的"双重流失",各种教育成本使得大多数农村家庭丧失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减少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量,影响农民收入;农民工进城实现劳动力由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效果并没有如经济理论所预期的那么显著。其原因在于各种制度性壁垒和人力资本壁垒,抑制、阻碍了农民工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不断改革和完善当前失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民工流动的各种制度性壁垒,以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三峡库区万州为研究对象,在对整个区域及乡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分析了万州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产业空虚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异地流动的主要原因。大量青壮年劳力的外移,又引发了农村缺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并不可避免地出现留守儿童等负面影响。随着库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的加速,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迁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转移的渠道和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形成的动力机制的影响。农业富余转移的动力可以分为三种: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力,城镇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农村劳动力流动地域广阔,西部地区和省会及地级城市较集中,地域分布由省内为主转向以跨省流动为主,跨省劳务输出规模优势明显。不同地区就业收入差距较大以致务工地域比较集中。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产业分布以二、三产业居多,劳务品牌优势突出,不同产业收入差距较大,行业分布地域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就农村劳动力还处于人力资本初始积累的特定阶段而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然而随着选择性转移的持续推进,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对人力资本敏感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这一假说可以为基于甘肃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所支持。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与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一社会问题。提出如何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国家提出了将其转向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农业人口多,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土地、户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自身文化技能低无法满足用工需要和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应加强农村教育及培训投入、农业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可用空间的开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生产的效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劳动力供给效应、资本要素替代效应、土地规模转换效应三个方面构建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生产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效应机制。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力供给效应、资本要素替代效应抑制了农业生产,但通过土地规模转换效应促进了农业生产。上述三种效应叠加后,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产出水平下降0.77%,劳动生产率下降1.19%,土地生产率下降0.69%。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老龄化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经验研究,也为应对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是指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转移了,农业就业比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应对此问题对策是尽快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战略,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