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学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做到"育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培育完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想清楚并为之奋斗。我们学校提出了"合道德"的教育理念,践行"合道德"教育理念,就是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涵养学生的德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育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缺乏对由此带来的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的关注.儿童道德成长风险是指儿童道德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某种危害性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位、学校内部道德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易遭社区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等方面.文章指出,为引导学生趋向道德成长风险的正向发展可能性,规避负向可能性,使学校撤并这一教育事件成为他们道德创生的触发点,要摒弃经济理性主义,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加强调整合并学校后续建设,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道德内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社区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小学课堂生活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课堂生活的平等与自由受到挑战;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言行不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分离,知识的道德教育价值被遗忘;重视课堂生活中的教育选拔和分层,而忽视学生基础性素质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学校要创设平等互助的课堂生活环境;教师应严于律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承担;课堂生活应该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统一起来,在评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道德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学生道德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师、教学、活动、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以期使学校教育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方面。农村学校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缺乏道德文化认同感、不适应当地道德文化实际、学生和家长素养比较差、学生缺少动力、学校缺乏积极氛围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坚持公平公正教育原则、营造道德文化教育氛围、开展道德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开展流动儿童教育研讨、重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等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6.
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谈现代德育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我国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观需要再建构,应注重方式,变灌输教育为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考虑个体差异,变成人化教育为重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强调内容,变重形式学习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关注隐性课程,变只关心品德课为重视学生课程以外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潮流,多元文化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发展与改革的契机,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学校要首先注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其次,强化教师的示范功能,塑造学生的诚信品德;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强调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四,要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基础部门,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作用,尤其是道德文化的巨大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底蕴深厚,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以“自然人”和“道德公民”为目标,将道德教育划分为自然教育和公民教育两个阶段,倡导“顺应自然”和“实践教育”道德教育方法,展现出了对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辩证地看待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体认其蕴含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维护学生成长的自然本性,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树立学生本位理念、推动实践教育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教师榜样教化作用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校美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艺术教育的特性入手,对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在于学校、家庭对社会公德教育也存在缺陷,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和道德法律化程度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应通过理性教育、底线教育完善道德立法,增强刚性约束机制,来探索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的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鉴于学校德育因特殊原因长期存在的重思想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倾向及其可接受性差、效果不佳、功能弱化等诸弊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应把道德教育置于思想、政治、道德诸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应特别关注道德实践活动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强化和内化;应从学生角色道德规范的强化入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外在约束推动学生的道德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4月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说明了体育的重要。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更加明确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青年学生群体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年学生群体作为同辈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隐蔽课程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教育发展的种种迹象表明,正确有效地利用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影响作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学校对青年学生群体管理和引导与其现实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因此,学校有必要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将此作为综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学校作为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 ,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高校法学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学理论、法律规范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阐述法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将法的道德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法学教学全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发挥法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因此,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和工作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特点也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注重社会道德对学生品行的影响作用,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不是不要纪律、不要共性,也不是只要人文教育不要科学教育,而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科学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抽象地谈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将会给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校园捐款是一种包含道德意蕴且本身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活动。校园捐款中出现的与道德相背离的现象,对教育本身和学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正确认识校园捐款活动中与道德相背离的现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减少学校中与道德相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