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遭遇话语困境,原因是话语体系的不完善。建构一种和谐共生的话语体系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话语霸权,创新话语体系,融合网络话语,稳固受众基础,努力使话语运作不断取得实效,从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事关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同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下,有效地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4.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高校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骨干培养、推优入党和新媒体运用等是团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且至今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国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本到心灵,冒着热气、带着温度,延伸到广泛而分散的乡土社会,才能彻底化解横亘在马克思和农民之间的话语尴尬,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最后一公里”。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农村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以农民为受众,通过形式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塑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立言,拓展农民的话语空间,让农民不被时代抛下;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村建设的理论供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提供科学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高校具有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责任,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的重要基地。基于对象及原因的特殊性,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境,因此,在对策上也要给出相应的特殊性分析: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转变学校文化氛围,尤其是"重理轻文"现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关于学生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社会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在高校实施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必要性,并在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与途径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话语的传播、转译和共享.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策略,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因此,应运用丰富话语内容、增强价值认同,拓宽话语场域、加强沟通交流,强化话语交往、联通情感共鸣等具体策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地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作为一种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当强的学术性,要想使其被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接受并掌握,必须做到通俗化,要有意识地使用大众话语,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真正被群众吸引和关注.客观讲,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所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应.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查找不足,以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这个中心,紧密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突出民主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坚持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和评价环节,构建大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过程管理、效果评估和条件保障为基本内容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语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坚持合力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渐进原则、科学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采用"课"的途径、"会"的途径和"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接受和学习、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的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实践、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等环节,推进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建设,探索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大众化的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及路径包括主体有效性、客体有效性、介体有效性、环体有效性,其中关键在于加强主体建设、归宿在于重视客体接受、重点在于注重介体创新、出路在于协调环体配合。通过健全教师队伍、加强部门协调、扶持学生社团等主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发展规律、满足合理需要等客体接受,内容通俗化、方法艺术化、途径长效化、手段立体化等介体创新,优化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净化精神文化等环体配合,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切实增强和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此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容、方式和对象论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转变话语权、重视隐性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实效性还不尽如人意。高校要更加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以小见大——正确处理好"小众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做好马克思主义"分众"教育;化虚为实——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正确处理好学理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广大师生易于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由近及远——正确处理好短期性与长效性的关系,立足长远规划和系统布局,构建一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马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中的"三个统一",即过程与目标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基本原理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同时还是完善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化、教育分众化、形式通俗化、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在拓宽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许多高校在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理论“大众化”程度不高、多元化信息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媒体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理论传播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务必要探索在更深层次、更大程度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以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什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