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人种上的混血现象。  相似文献   

2.
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对后继者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有据可证。古代匈奴人天崇拜的具体表现有:金人祭天、日月星辰崇拜、龙祠与蹛林、祖先鬼神崇拜。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产生于他们的自然崇拜及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4.
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几乎贯穿西汉两百年历史,历经确立、不稳定、中断、重新确立、稳定、断绝,虽然曲折,但确是历史的必然,不仅对当时汉族和匈奴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起了重大保障作用,对两个民族的融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更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汉匈双方通过战争、婚姻、使聘、归附、俘虏等方式有着频繁的人员交往.在频繁的人员交往中,中原逃人在匈奴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十分引人注目.大批中原逃人涌入匈奴地区,无疑对匈奴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正确处理积累消费关系的前提下,使我国职工的工资收入逐步有较大的的提高,使人民的消费逐步有较大的增长。”本文就消费问题谈几点看法。(一)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虽然要求自己的雇佣工人节约,少消费,但决不要求其余的工人大众节约,而是要尽量刺激其余工人的  相似文献   

7.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8.
郑林 《调研世界》2012,(9):32-35
本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疑或认识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组织属性、经营方式、组织领导责任及经营领域五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正面回答了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谁来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导责任等现实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认识生态贫困是讨论生态扶贫的逻辑前提。把握生态贫困应当确立人的维度和生态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贫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的生态关系“恶化”而导致人的贫困。生态贫困是指人类因“生态”致因而无法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陷于贫困状态中。它主要分为环境退化型、自然灾变型、能力脆弱型和行为后果型等四种生态贫困类型。生态扶贫要消除的是生态贫困。  相似文献   

10.
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购买休闲、度假、观光、实物等旅游产品,但他们所追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到乡村去参与活动或购买产品,更重要的是追求那种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或购买旅游产品后的幸福与快乐体验,这种幸福与快乐的体验就是身心愉悦。弄清我国当代乡村旅游活动的起源问题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大同北部长城沿线村落中每逢旱季上演的祈雨仪式,是村落中最为普遍,也是影响最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规模在大多数时候超出了一个村落的范围,是在长城沿线城堡带动下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村落的集体行动。长城沿线城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在仪式中凸显出来。城堡在仪式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承担着组织者、规范者和主祭者的重任。城堡的权威也在祈雨仪式实施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北朝诸国长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魏、齐、周诸国所筑长城的历史真相,逐一审视和剖析北朝诸国长城的分布及起讫地,首次对高齐洛州西界"长堑"位置及走向提出个人见解。肯定"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营造于天保五至七年(554-556),历时两年有余"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迄今仍具科学性。同时,对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商榷,指出其研究方法、史料应用、历史地名、长城走向、长城长度诸环节存在的舛误,对其研究中未采纳文物普查和实地考察资料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代以来,长城沿线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人口的增加,农业兴起和商业的发展都使长城沿线外侧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这就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从历史地理研究的角度,主要介绍了长城沿线经济、人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过程以及长城沿线一带城镇起源的背景、条件、以及城镇兴起的因素和其他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地图上绘制长城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古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除展现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外,还表达了古人心目中所赋予长城的各种政治文化内涵,如作为“华夷”之间的界线等。对于明清两朝所绘专题性长城舆图的分析,使我们从中读到更多的历史信息,从而深化了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东汉前期,北部边疆的防御政策仍以建造长城工事为主,一部分修葺利用前朝长城,另在部分地区新建长城。光武帝时期,在北部边疆形势的转变与中央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东汉长城的修筑。内蒙古东南部所见东汉长城,处于有利的军事地理环境之下,有扼守中原至蒙古高原交通要塞之用,为东汉时期军事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地理环境与政治导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简有关内容的梳理,分析认为,燧卒包括燧长和一般燧卒,是烽燧系统中的核心因素。文章以汉代河西走廊段长城为基础,结合所出汉简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烽燧系统中燧卒(包括燧长及一般燧卒)的日常工作作以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匈奴挛鞮氏一些成员存在体弱多病现象,甚至未及成年就早逝,至少有10位单于和5位王(太子)死于疾病,其中连续病死在任上的单于有6位。造成匈奴挛鞮氏部分成员体弱多病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近亲繁殖;精神压力超大;自然环境和饮食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苏联的国家利益是共产国际制定策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代塞外围场土地资源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塞外围场是皇家的禁苑,其自封禁为狩猎地至开放为农耕地的过程,涵盖了18世纪以来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中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内容。伴随人口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需求增大,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形式新出,尤其是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形式作为一种环境行为,对塞外围场及周边森林草原民族的环境行为带来了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原本的森林草场景观转而农田耕作,行政区划管理体系变化,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