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所确立的“立人”为旨归的现代启蒙主义儿童观,作为鲁迅思想世界和文学世界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始终处于变动状态。其实,鲁迅儿童观的独特性正是在于鲁迅对儿童观体验和表达上的深刻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由此开启并探索了中国现代儿童观的诸多要义并居于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经典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新旧中国交嬗之际,儿童的身体属性在特殊话语体系下发生改变。鲁迅基于人道主义与进化论的逻辑理路,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观,重新估定儿童身体。鲁迅在“呐喊”中执着地找寻儿童身体,儿童被塑造成亟待拯救的受害者,作为反抗传统的标靶。鲁迅在“彷徨”中迷失了儿童身体,把孩童禁锢于幽暗的文化传统,用犀利的笔锋挖掘出儿童身上潜隐的“劣根性”,以死亡、市侩或残忍的儿童面貌来见证这新旧交接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索鲁迅与丰子恺儿童教育观的异同.鲁迅"以幼者为本位"的儿童观是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的,而丰子恺的儿童崇拜论则是在对艺术的崇仰和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中逐渐形成的;丰子恺认为儿童的长大是一种"退化",而鲁迅将儿童的成长看作必要的发展;在关于儿童教育的"大人化"问题上,丰子恺的总结比鲁迅所批评的"少年老成主义"更系统更具体,因而也更具实践性;承担教育责任的成人在丰子恺笔下是儿童的崇拜者,而在鲁迅那里则是引导者,是生命"过付的经手人";丰子恺更偏重艺术教育,且有排斥科学教育的倾向,而鲁迅主张一种结合智育与美育,贯通科学与人文的大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生都在关注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担负着保卫儿童的责任。他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因而大力提倡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激发有识之士团结一致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担负起人的战士的任务,并呼吁世人正视儿童的真正价值,尊重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文学作家积极确立新的儿童文学观,为儿童创建新的生活。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开拓了儿童文学这块荒地,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与“有益”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生成走过了从晚清到"五四"的历史阶段,梁启超等对儿童重要性的张扬,使儿童走出了成人高大背影的遮掩;周作人、鲁迅"儿童本位"论的提出,完成了具有现代品格的儿童观的塑造,而这一过程的得以顺利进行,则借助于<清议报>、<新青年>等报刊的合力扶持.  相似文献   

10.
礼教的父子观以血缘的“恩”为基础,通过自然化,复制着王权专制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恩”中的血缘之爱被礼教秩序异化为“毒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礼教父子观被新的儿童教育观所否定。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以爱代恩、幼者本位,从根本上颠覆了礼教父子观的合法性。海婴出生后,鲁迅大体按照这一观念来实践:尊重孩子的天性,以无功利的爱和科学的知识教育孩子。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鲁迅的父子观及其实践是儒家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化的一个具有启示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鲁迅文学的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儿童、童年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维度,但是,它却弥足珍贵。在艺术上,儿童(童年)不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而且更是鲁迅文学的一种方法。在鲁迅的作品中,童年成为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儿童成为小说重要的叙述视角;儿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没有儿童、童年这一维度的存在,鲁迅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都会贬值,鲁迅文学的现代性也将不能达到现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温故而自新”,探明鲁迅的改革观,对于现时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有启发帮助的。鲁迅的改革观,涉及有关改革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何谓改革?为何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由谁改革?探明鲁迅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见解,也就可以对鲁迅的改革观有一个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的民俗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鲁迅的民俗学观刘玉凯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时候,我们也许较少从民俗学角度去看鲁迅。但是如果撰写一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掉鲁迅的贡献。这一事实足以诱惑我们有兴趣探讨鲁迅的民俗学观。的确,鲁迅并不是严格的民俗学者,他生前从未以民俗学者的...  相似文献   

14.
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对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观和“‘同路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但是,鲁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对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又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之“硬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谈到鲁迅先生的翻译,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他的“硬译”观。鲁迅先生主张“硬译”的说法,在翻译界已成定论。凡提“硬译”,必涉及到鲁迅先生;凡提及鲁迅先生之翻译观,必以“硬译”统而概之。而这“硬译”必是和生硬的文笔、句法相提并论。通过仔细阅读鲁迅先生谈翻译的文章,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划一,一言以概。  相似文献   

16.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复古向反复古的根本转变,语言文字观的转变则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文章具体论述了鲁迅语言文字观的转变过程及文化内涵,从而指出,鲁迅文化思想的伟大转折,鲁迅历史角色的最后定位,是在十年沉默期间经过地狱般的逼拶与煎熬,经过痛苦的观察与思考,才在1917年得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儿童文学教育主义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希望是在于将来。”(鲁迅)希望是连接两代人之间的绿色纽带。在人类文化中,子女的存在往往是被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的儿童观,必然蕴涵着成人对儿童的希望,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成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文学作品。凡是利用文学来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的,就是“教育主义”。导致儿童文学教育主义倾向的原因,尚缺乏系统的考察。我以为,西方的“原罪论”与东方(中国)的“泛道论”  相似文献   

20.
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作品在中国译界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纾和鲁迅的翻译观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不少人认为鲁迅是“直译”(或死译)的代表,林纾是“活译”的典范。表面看来,二者的翻译观出入甚大。本文则认为,在二人翻译观巨大差别的背后却蕴含着统一,二者的译作统一于华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自为中国时世界的了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