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人类由于自然生态的危机、社会关系的异化、信仰体系的崩塌,越来越感到“失去了存在的家”。帮助人们找回自己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的家园并善待自己的家园,就成为哲学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相似文献   

2.
以框架互动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对拟态环境建构的理想家园与现代人的家园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媒介所建构的理想家园会影响个体对于家园的想法与情感,个体在解读理想家园时也会带入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由此可见,媒介建构的理想家园无法直接影响个体的社区归属感,媒介所建构的理想家园影响个体需要与个体的现实家园体验交互时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里塑造了一个比以往更高的形象,这是一个不仅在性格、爱情、事业心上,而且在义务感和责任意识上都更为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新形象。他是作家积极探索的结晶,也代表了作家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自己使俄国上流社会与人民的精神和力量融合起来的梦。  相似文献   

4.
薛玉凤 《南都学坛》2008,28(5):42-46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与广东地理相接、语言相同、文化相通,因此像广东一样,香港也是许多华裔美国人与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魂牵梦绕的家园。只是这个家园历经百余年殖民统治,因此它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华裔美国文学中,香港是散居华裔的故国家园,是离散者的精神之家,但有时这个家园却带着些许"东方主义"的色彩;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是中美两国之间一个至关重要的中转站;香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散居华裔回归,重新把它当做自己名副其实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6.
《大地的阶梯》是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阿来扮演着观光者、摄画师、写作家,甚至是导游等多重角色。阿来以归来人的独特视角旨在追溯家园写作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以及其未来憧憬。纵观《大地的阶梯》,我们可以看到阿来作为藏族子民对脚下这片故土的诚挚热爱以及厚重责任,他以一种焦虑与担当的心态来正视家园面临瓦解的现实,用自己的文字去绘制美好的家园蓝图,去感召同族人乃至外族人一齐实现这幅蓝图,重建关乎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 ,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如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将失去自己的物质家园一样。坚持正确的美育方向和综合式艺术教育是保护文化生态 ,使人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朱彦军 《社区》2005,(14):28-30
早就有物业管理的专家预言,2005年是业委会主任的“哭年”,没想到,这个预言终于应验了。在银枫家园,业委会主任北野17个多月的“政治”生涯是辛苦和“痛苦”的。2003年底,在银枫家园原物业公司被迫撤离、管委会被“民选”下台之际,研究文明学的学者北野当选为新的业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开始实践着自己的《中国文明论》,用自己擅长的“理论手术刀”解剖社区居民的种种遗风陋习。通过实行“顺风车站”“、邻居节”“、老年俱乐部”、“妈妈会”等一系列举措,北野梦想着把银枫家园带入自己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国。他的朋友却认为,北野是位孤军奋战的斗士,斗士的想法过于理想。自从他当上银枫家园业委会主任之后,他的理想已经被媒体无限放大,成了北野对全国媒体的承诺。2005年6月12日,北野通过焦点房地产网发表声明:他辞职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弗莱和海德格尔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蛋>和<森林之死>.弗莱认为,在文学的想象中人认为自己被上帝从伊甸园驱逐到尘世遭受苦难,最终还会得到拯救,回到那个最初的伊甸园;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寻找回归家园的道路.可以看出:<蛋>是表现人丧失家园的苦难;<森林之死>则展现了人返回家园的宁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欧洲的移民潮和难民潮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离乡背井的起因或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国内战争,民族冲突、人权和经济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人口爆炸等。据估计,目前每年大约有600万人离开自己的故乡,不得不踏上寻求和平、寻找  相似文献   

11.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神家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其“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物我为一”的思想非常有特色,认为天地万物都按各自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人应当保持纯朴的天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人远离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主要是由于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正面临着挑战,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积极探索,高校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积极地肩负重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就高等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为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的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哲学思想的新视域 :他一反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 ,将其理解为是在人的劳动中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理解上的范式转换 ;在此基础上 ,他又以一种更为全面辩证的眼光揭示了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为对象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为当代人在生态哲学的绿色语境中超越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最后 ,他提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行动”不仅将使人 ,也将使自然界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而复归的人与复活的自然界之间必将建立起互相创立、互相生成、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案例剖析说明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实现生态和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的重要因素应是提升公民公德素质,必须用人类的自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家政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起源于18世纪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然而,现代家政学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其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其学科名称为:生活科学、生活环境学、人间环境科学、人间科学等或仍然沿用家政学这一名称。其研究对象已由当初单纯研究“家政”,发展为研究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其研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现代家政学以“国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国民健康”、“国民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福祉”等为其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生活哲学、生活艺术等于一体,已形成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科学。并展示出崭新的学科内涵和生活哲学理念。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家政学被公认为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19.
凤蝶  梁悦凤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1-12,22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主体性被长久遗失,而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主体性复归于人,揭示 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能动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环境为本: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应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借助于自然观的演绎,确立了理性的合法性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的“以生态环境为本”的理念是对工业化背景下的理性在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误用之扬弃,同时这一理念一改过去把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核心理念的错误认识。这种转变在重新审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到生态伦理中,转换了伦理思维,扩大了伦理范围,深化了伦理意境,改变了伦理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