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悦 《社区》2009,(27):25-26
孩子犯了错该不该罚,怎样罚?让不少父母甚为“头疼”。常见的棍棒教育显然是不对的,但一味地苦口婆心效果也并不佳。其实,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也需要智慧,如果用对了方法,一次小小的惩罚足以让他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其实教育更是如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育实践表明: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因人而异、要适时、适度。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和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如何实施惩罚教育呢?  相似文献   

3.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4.
戴志悦 《百姓生活》2008,(11):28-29
孩子犯错时,例如早晨不愿起床上课迟到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告状时,或是神神秘秘地把QQ和手机都设置密码拒你于千里之外时……作为家长,你是不是火冒三丈地惩罚孩子,以维护家长的威严,达到让孩子改正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5.
一、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的情感,来换取父母的认同。这样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会很听话,但是也会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压抑,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于春玲 《社区》2001,(11):60-60
在中国,我们管教孩子,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国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们教育孩子是引导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如果谁错了,老师会让他一个人到角落或他自己放衣服、书包的小格了间去,单独呆上几分钟。因为孩子喜欢在一起玩,这对孩子可是不小的惩罚,前几十秒还  相似文献   

7.
播种温暖     
《北方人》2006,(7)
有个故事挺迷人。有两个中学生,一个叫麦克,一个叫杰西,两人一向挺好。有次考试,麦克将自己的试卷交给杰西抄,老师发现了,就决定惩罚他们,其做法是:先亮出了一根长长的松木板,然后让他俩头向外分别趴在一张长木板的两头,不许相互看。惩罚开始了,先是麦克听到了杰西挨打的声音,然后是杰西听到了麦克挨打的声音。叭!叭!叭!每一声,都打在俩个孩子的心上。突然,麦克心疼地抬起头,苦苦哀求道:"不!您不能打杰西!他是怕我考不及格才把试卷递过来的!"杰西也突然抬起泪光闪闪的脸:"不!要打就打我!是我硬把试卷塞给麦克的!"而此时此刻的老师微微一笑,说:"我的好孩子,你们都听错了!我刚才打的是靠背椅的坐垫!"麦克、杰西都吃了一惊.而老师也就恰倒好处地说:"你们如此珍惜友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一个母亲从不给孩子买超市里的零食,也从不给孩子打针吃药,包括预防针,几乎不到外面餐厅吃饭,你会不会觉得她很另类、大胆甚至有点"变态"?张映辉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按照这套方式养育了两个已经分别11岁和13岁的男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怎么坚持做到?这让很多人好奇,也让她身边出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过,和她站在一起的人们追求的远不止于给孩子吃什么,也不止于怎样养好孩子。她从发起国内最早的有机农夫集市开始,让  相似文献   

9.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小时候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但言多必失,他也曾因话多招致很多麻烦,还受过家人的惩罚。后来,他为约束自己少说话,就取了"莫言"这个笔名,用来警戒。他甚至还曾以《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为题,接受过访谈。但是,莫言的性情怎能改变?于是,他巧妙地转了一个弯儿,把纸上的文字赋予生命的音响,让人们读他的作品,仿佛置身于声韵工厂。他艺术地把握文本中最感人、最触动人心的东西,然后用磁性声音表达,并沉迷其中。这样,莫言小说中的人情、人性的美好与悲凉,也被演化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热词     
正"电子保姆"家长们忙于工作,电视、智能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正在代替父母陪伴孩子的假期。有评论称,家长们应鼓励孩子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实的快乐。"电子保姆"终究代替不了父母的爱。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8,(22)
所谓整洁,除了清洁污秽之外,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它应该在的地方,条理有秩。你热爱整洁的环境,或许还希望孩子和你一样。不过很遗憾,孩子不可能天生就爱清洁。他们的染色体组合,似乎原本就缺少"清洁基因"。从某个角度来说,孩子往往是整洁环境的唯一破坏者。既然如此,除了要收拾屋子之外,不妨也好好调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己打扫房间。如果你能让孩子和你一起养成良好的保洁习惯,那就又有了多一重收获。  相似文献   

12.
正时下大多数家长都是把培养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长优秀的标准,往往忽略了无法用分数检验的各种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是场马拉松,不看起点看终点。"而时下有句话却让不少为人父母者奉为经典,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绞尽脑汁,拼  相似文献   

13.
漠北 《新天地》2011,(2):46
岳母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爱人。可是进入晚年后,老太太膝下突然又多了一个"孩子"——她把自己收藏的连环画(小人书)视为"孩子",倍加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那份痴迷、那份珍爱,看了让人油然想到"舐犊情深"这句成语。  相似文献   

14.
风靡世界的<哈里·波特>的出现,给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也给中国的儿童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快乐?怎样从文学的角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在转变创作观念的同时,在创作实践中怎样真正实现"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这样一个目标,从而真正回归儿童文学创作的本位,让儿童文学真正成为快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寂寞城     
《北方人》2008,(9)
剑桥一位老教授告诉我:"我们让孩子独立,过自己的生活。"他的女儿也告诉我:"父亲太关心我了,他有时实在很过分。我长大了,我要自立。"  相似文献   

16.
<正>在瑞典,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尊重其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孩子在家里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如果行为"违规",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但绝不可以粗暴地干涉或强制孩子的意志。甚至,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事了,会有意让他们做下去,等孩子"闯祸"后,再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他们认为,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又能让孩子牢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千万不要以关心保护未成年人为借口,放弃惩罚的手段,因为,惩罚是更负责任的关心,也是"爱",也是"爱"的艺术。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刑事涉案的青少年14岁至25岁的占60%以上,其中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递增,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如何预防违法犯罪也因此成为社会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未成年人特别集中的中小学校应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从多年的管理经验出发,笔者觉得,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育防并举、惩爱兼用,惩罚也是"爱",也是"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坐落在河西新城南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东南,是一所开办至今刚满三年的纯新学校。开办三年来,学校努力践行"品质教育",追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童年"的培养目标,全力办好"孩子想着来上学、教师想着来上班、家长想着把孩子送来"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了这一简单、质朴的教育理想,建邺实小教师团队激情洋溢、克难奋进,"创设童话校园、让孩子拥有金色童年"。  相似文献   

19.
铺路石     
正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必须有"铺路石"的精神,即甘愿在"第一线"多奉献,但不要沾"第一线"的功劳。更明确地说,是让孙辈多记住其父母的"功劳",而不是父母缺位。比如,考虑到父辈忙于工作,祖辈学会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多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祖辈要多陪孩子玩他们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有意识地点明是他们的父母带来的"乐趣",让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相似文献   

20.
当下诸多被救助者诬告讹诈救助者事件的背后,无不折射出单纯中华传统道德诉求已经不能协调社会的健康发展。当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无法发挥时,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惩罚诬告讹诈者就成为必要。然现代"讹诈有罚"并非简单的惩恶扬善呼吁,也并非中国古代"诬告反坐"的直接过渡与顺承。立法惩罚诬告者还需从制度渊源、现行体制、证据认定、责任承担、惩罚措施等多方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