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合作与中国能源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努力已经成为冲击全球能源市场乃至亚洲地缘政治版图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严峻的石油安全问题将深刻影响到中国在亚洲以及全球政治和经济中的角色。在国际能源博弈中,通过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建立国际秩序,增进相互依存,最大可能地改变石油博弈力量结构,是中国有效维护石油安全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3.
海洋在国家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南海问题呈现"六国七方"态势,日本企图利用介入南海争端拉拢东南亚国家,实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遏制中国势力"南下",与中国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问题演变成中日两国在南海地区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4.
日美同盟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生物,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相反却日益强化,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用,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智光 《理论界》2010,(1):199-200,133
本文从中日商贸的历史背景和中日商贸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日商贸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东亚共同体"的前景与可行性如何,以及在现有的"10+3"、"3+10"与东亚峰会的"10+6"模式中,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最终会作什么样的路径选择,是目前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综观东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历史,结合东亚地区的现实,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东盟10国引导、中日韩3国不断密切三方合作,向东盟10国辐辏(即"10+3")的局面.在"10+3"的背后,美国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巨大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将近世中日朝“海禁”问题置于“东亚海域”和“文明冲突”两个视角中进行比较,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同时突显了新的意义。在“东亚海域”视角下,中日朝“海禁”呈现共存、互扰和矛盾的特征;在“文明冲突”视角下,中日朝“海禁”都经历了因中华文明而“禁”,因西方文明而“开”。在禁与开的过程中,中日朝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由此而引出近世“海禁”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古海上交通发达,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中,浙江与日本的关系至关重要。中日学者很早就对这一课题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纵观研究内容,不难发现其研究角度有所局限,部分论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蒋丽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327-328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已经很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但是日语学了二三年后,还不能正确地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人很多,这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引起的.本文从数字,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日语教学中从初级阶段起就渗透文化知识,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以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日语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夏蓉  周情情 《学术研究》2023,(10):108-117
第一次粤北会战历时一月有余,以中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而告终。对此,广东国民党当局特地筹办粤北大捷庆祝大会,并借助舆论媒体大力宣传对日作战的胜利,意欲重塑军政形象,增强民众抗日信心。中共旗下报刊与“独立”媒体予以积极响应,也颂扬粤军胜战,努力营造中国团结一致抗战的局面。面对广东国民党当局的宣传攻势,广东日伪政权同样大打宣传牌,专门举办祝捷大会,利用媒体大肆宣扬所谓战绩,并散布广东当局高层不和、与国民党中央不睦等消息,还试图离间国共,以拯救者自居,意在暗示日伪政权的正当性。双方虚张声势的背后,一方面在于以声夺人,以气势压倒对方,鼓舞士气;更重要的在于以此争取民心,巩固战争的群众基础。中日双方围绕这场粤北会战的宣传战,尽管均存在水分,却加深了民众对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江静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42-148+160
在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中,日本僧人日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受朝廷派遣,护送中土散佚的天台宗典籍来到吴越国,并在四年后携带钱弘俶造阿育王塔、唐代新修《符天历》以及千余卷内外典籍回到日本,并向朝廷上呈了在华日记。他不仅是文化使者,也负有收集吴越国情报的政治使命,他的出使是意欲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的日本谋求与中国交往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吴越国欲以佛教交流为纽带,将日本纳入东亚秩序的一种努力,这种以僧人为媒介的外交方式被北宋所继承,成为北宋前期两国官方交往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故拥有品种繁多的植物、动物及大量的海产品。中国的王侯将相为了追求食物满足味蕾的快乐感,发明出了种种的烹调方法,因此留下了记载关于饮食、疾病防御等的古籍。由于沿袭《周礼》①的教诲,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宴请宾客的礼仪,并以此进一步加深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在日本古代朝廷及上层阶级的历史书籍中,却鲜有关于饮食文化的相关记载。正如日本谚语所云"人穷志不短"。抱有这样饮食传统的日本人对食物有一种"污秽"的观念,这也和日本地处岛国资源贫瘠有关;周边无邻国因而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故几乎不使用"油"的原因,日本的食物种类及其单一,只注重清淡的食物。  相似文献   

14.
书信不仅是思想感情、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中日两国书信在名称、记录符 号、语言、书与工具、信文格式、信纸及信封等诸方面,既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内藤湖南作为日本近代中国学奠基人、"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历来是东亚研究领域的重点人物,国内外相关成果积淀深厚,但对于内藤湖南与中国学人的主要交际方式"笔谈"的研究几乎阙如.经整理发现,内藤湖南与中国学人的笔谈文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笔谈原稿,大体归藏于日本关西大学内藤文库,《内藤文库各类资料清单》中标注为内藤湖南笔谈资料的有35件;二是笔谈记录,可见于内藤湖南的访华游记、日记以及内藤湖南交往的中国学人的游记、日记等.笔谈资料包含人际交往的细节、笔谈当事人的思想观点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比传统史料中的记述,可以论证笔谈资料作为新的文献体裁具有原始性、临场感、真实性诸特点,与传统史料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中日文化异同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研究日本文化时既要注意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更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日经贸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化,两国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关系日益增强,而且这种互补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中日经贸互补双赢是两国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向远 《江海学刊》2023,(1):191-199+256
因为“东亚”一词带有一些历史阴影,中国学界一直较少正面使用它。近年来中国学者曾在不同层面上对“东亚”概念予以批判、考察与清算。20世纪90年代,“东亚儒学”概念从境外传入,激活了中国大陆儒学界的“东亚”话语,学者们通过“东亚儒学”认同东亚,对各国儒学的不同特质予以辨异。同时,中国学者还参与国际性的“东亚共同体”讨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东亚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性,并在“共同体”与“社会”的性质区别中,认识到“东亚共同体”必须建立在“东亚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东亚儒学”传入与“东亚共同体”的讨论是中国“东亚”话语建构的两个主要契机,形成了独特的“东亚”话语体系,是中国“东方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对中日早期文献中出现的犬形象进行分类比较,从而了解中日不同民族对同一母题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倾向,最终对深切了解中日比较文学、增加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日本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特色。对比中日教育评估的主体、机制、效能等,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