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选取1978~2009年的数据,采用超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我国28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的情况,其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政府1978~2009年公共投资对TFP的影响.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总体上提升了TFP,其中经济性比社会性公共投资对TFP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另外,不同性质的公共投资项目对TFP的提升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在考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存在着诸多缺陷。基于此 ,作者引入了“第一生产要素”、“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概念。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 ,作者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我国1979-2006年分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考虑分税制改革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的提升了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理论依据,对我国1989~2003年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罗斯托和马思格雷夫的结论:公共投资对于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致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及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  相似文献   

5.
利用阿布拉莫雏茨核算美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方法,对皖北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进行分析,认为皖北经济需要防止无效资本的积累,其经济增长不能只依靠资本投入的增加,需要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不应单纯依靠大机器的生产,要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本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计算,得出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资本驱动型的结论。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继续长期稳定的增长,必须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资本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7.
选取TFP(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加以分析计算,并通过对于“索洛余值”的测算和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得到TFP的增长情形及其贡献,以此来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状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TFP虽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地域位置相邻近的华东六省一市其他地区相比却不容乐观。福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从经济增长模式角度而言尚处于准集约型阶段,亟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举世瞩目,而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政府运行过程中,政府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官员个人的素质和追求。因此,合理的官员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但现实情况是,官员晋升激励在促进可度量的经济发展指标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经济增长绩效提升缓慢。基于2002—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国家审计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官员激励机制的角度,可考察国家审计治理在增进地区经济增长绩效中的作用。官员的晋升激励越强,其所在地区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经济增长绩效越差,而国家审计治理则明显抑制了官员晋升激励对经济增长绩效的负面影响。国家审计在提升经济增长绩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治理作用。1  相似文献   

9.
10.
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较符合实际的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解进行了严密的数理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历史统计资料,对三地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如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推广形式,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结果提出福建省发展基础设施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效率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技术进步是唯一动力,年均进步2.9%;综合技术效率则是退步的,年均下降0.8%。省际比较显示:东部沿海地区转型绩效较高,进步最大;西部地区的转型绩效也较高,进步较快;河南所在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绩效最低,进步也相对迟缓,且与全国的差距日趋扩大。因此,要针对阻滞转型的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大力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3.
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出口产品种类的变化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表示技术进步的变化,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利用中国和日本1991-2006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产品种类增加型的内生经济增长.采用贸易数据近似衡量产品种类变化的方法,估算了中国相对于日本的产品种类变化,以此作为解释变量进而对中日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贸易产品种类增加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引进、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因素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空间一致性因素为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因此,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逻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能起到拉动作用。文章利用19972012年我国28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这缘于不同省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不同,同时入境旅游对经济的推动,又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或产品的吸引力和数量、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治安和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综合影响。为此,国家应加大协调区域发展的力度,各省区应结合自身实情采取针对性的旅游经济发展举措,坚持差异化原则,实施巧用优势和创造优势策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增强防范和治理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促进我国入境旅游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苏州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计量分析显示,土地产出弹性系数远小于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通过比较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三者之间的可替代程度可知,苏州市经济增长对土地的依赖性远低于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研究表明,苏州开发区仍处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阶段;土地要素不会引致开发区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程度的"增长尾效"冲击;投入要素增长结构尚待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Hanson门槛面板模型,考察1990—2014年间40个国家的政府公共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以各国失业率作为门槛变量,将样本划分为三个梯队。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公共福利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各国失业率是否超过某一特定门槛值而不同:在低失业率的国家中,政府公共福利支出会提升经济增长,二者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在中、高失业率的国家中,二者的关系即变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采用劳动增进型生产函数对198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产出进行分解,分阶段考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国产出的贡献程度,指出两国经济增长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这一差异又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1978—2011年东部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豪尔和琼斯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利用纳尔逊和普罗瑟研究经济波动持续性时所提出的模型,来研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收敛性。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并且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