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评估代谢综合征对南宁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在2004年南宁市7917名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数据评估分析基础上,随机抽取其中两个社区的5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随访四年。每年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确定发生的CVD和死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结果完成随访人群483人,代谢综合征(MS)组人群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为11.5%,非代谢综合征(Non-MS)组人群的发病率为5%;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是Non—MS组人群的2.45倍(95%CI:1.23-4.87),经Cox模型调整性别、年龄等因素,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度是Non—MS组人群的2.29倍(95%CI:1.10—4.77);生存分析得出MS组比Non—MS组人群增龄性发生心脑血管危险有显著性增加(P=0.01),随着MS组自然病程的进展,心脑血管的风险递增。结论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自然病程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药物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强化干预组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医疗状态,随访3年,记录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结果前瞻性随访研究43.5个月后①两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干预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②两组高血压患者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尿酸均较干预前增高,干预组体重、空腹胰岛素、BMI和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而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预1.5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弹;对照组体重、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③两组高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且干预组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高血压新发率逐年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本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高血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6.9%VS2.9%,P=0.003)。其中对照组无论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01或P〈0.05)。结论综合强化干预可明显降低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相关代谢异常水平,减少高血压新发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对广西城市社区代谢综合征的健康教育措施,观察强化健康教育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以南宁市两个社区1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对健康教育组中的非住院代谢综合征者采取强化健康教育结合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而对照组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日常医疗模式进行治疗,随访观察3年后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的情况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3年后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且健康教育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3年后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知晓率、健康教育组血糖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其中血糖知晓率和控制率健康教育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年后代谢综合征新发率健康教育组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③3年后本组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者(6·5%VS3·64%),其中对照组高于健康教育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代谢综合征健康教育为主导,辅以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全程监测和管理的社区代谢综合征防治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对南宁市部分社区人群各种代谢紊乱进行3年干预治疗,研究强化治疗以及各种代谢紊乱对社区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广西干部群体重大慢性疾病发病基线数据库”人群,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结果①本次研究1215人入组,平均随访时间43.5个月,最后有1072例完成本研究,失访率11.77%。其中强化干预组完成研究589例,对照组完成研究483例。②按照IDF2005年标准,基线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39.1%,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1%和43.9%。3年干预治疗后降低到30.9%,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4%和40%,干预效果显著(P〈0.05)。③3年干预治疗后,40~69岁各年龄组治疗组MS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大约降低50%),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40—49岁组的干预治疗效果最好。④对不同糖耐量水平的人群进行MS干预治疗均能显著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⑤对超重(BMI23-24.9)、肥胖(BMI25-29.9)和重度肥胖(BMI≥30)各组干预治疗均能明显降低MS发生率,但对理想体重或以下人群(BMI-22.9)的干预治疗不能显著降低MS发生率。同时干预治疗的效果随BMI增加而逐渐减弱,既对超重人群的MS干预治疗效果最好。⑥对高血压前期、1期高血压和2期高血压各组干预治疗均能明显降低MS发生率,但对正常血压人群的干预治疗不能显著降低MS发生率。⑦对血脂代谢正常的人群,强化治疗均不能显著降低MS发生率,对混合性血脂代谢紊乱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单纯性血脂代谢紊乱的人群。结论通过3年的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社区人群MS发生率。强化干预治疗的重点对象是超重人群、混合性血脂代谢紊乱人群,特别是40-49岁年龄组。对各种高血压水平(包括高血压前期、1期高血压、2期高血压)及各种血糖水平(包括NGT、IGT、DM)的强化干预治疗能得到类似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群腰围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宁两社区1072例研究对象,分为腹型肥胖406例和腰围正常666例两组,测量其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指标,比较两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研究腰围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与腰围正常组比较,腹型肥胖组中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是3.36%,(P〈0.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②腹型肥胖组中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患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腰围与体重指数呈强正相关(r=0.607,P〈0.0001),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01,P〈0.0001)。结论人群腰围水平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腰围水平与MS各组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脂与血压的相关性,了解血脂组分影响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方法整群抽样选取广西南宁市两个社区人群,随机选取1072人,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运用Anova方差分析,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组人群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值高于前期组和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在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及血压正常人群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LDL、HDL、TC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不相关,TG与SBP(r=0.09)、DBP(r=0.11)相关,相关性较小;Spearman相关分析,TG与高血压相关(r=0.13)。③高TG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正常TG人群的1.55倍(OR95%CI:1.17~2.05),调整年龄、性别、超重、腹型肥胖等危险因素后,高TG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正常TG人群的1.39倍(95%CI:1.02~1.90)。结论高血压人群的血脂较血压正常人群高,血脂中仅TG与高血压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高TG是高血压发生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RP水平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代谢综合征(MS)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立普妥对CHF代谢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20例CHF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常规应用心衰治疗药物的基础上,给予立普妥干预前后血清CRP和LDL-C的变化。另选30例无心衰MS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心衰代谢综合征患者CRP、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衰代谢综合征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的CRP水平和心衰程度呈正相关(r=0.14,0.21,0.32,0.39,P〈0.05)。CHF患者的LDL-C水平和心衰程度亦呈正相关(r=0.21,0.33,0.46,0.50,P〈0.05)。药物干预组立普妥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LDL-C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干预组患者给予立普妥干预治疗4,8周后比较CRP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且与应用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r=0.11,0.34,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CHF代谢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对南宁市社区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进行干预,随访3年。研究探讨社区人群中应对代谢综合征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广西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居民社区横断面随机调查7917人,纳入1215人,完成1072例。对其中含有一项或以上血脂异常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饮食、运动、药物和宣教等措施,随访3年,观察血脂衍变情况。结果①干预人群与对照组人群两组合并MS组,T—Ch,TG,HDL异常比例较无MS组增高,尤以TG升高明显,其次依次为T—Ch,HDL。无MS组,LDL异常比例略为增多。②按照性别分组,血脂组分异常占同组、同性别比例,各组相当。以T—Ch升高比例为最多,HDL异常比例较小,TG,LDL居中,二者比例接近。③T-Ch,LDL基线时,对照组与干预治疗组无差异,T—Ch、LDL干预组3年时略有升高;TG干预组3年似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HDL基线干预组稍高,3年后也稍高,亦无统计学意义。④本组血脂异常患者干预后相关代谢指标FBG,PBG,Fins,HOMAIR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干预组血压干预后较干预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血压干预后较干预前稍高;两组UA和Waist指标干预后较干预前稍高。结论①MS合并血脂异常比例较无MS人群比例增高,提示MS发病机制是引发血脂异常根源;性别在本组对MS影响不明显。在本组血脂异常中,以T—Ch升高比例为最多,HDL异常比例较小,TG,LDL居中,二者比例接近。②经过3年干预治疗,本组相关代谢指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可改善MS。③经过3年干预治疗,本组血脂改善不明显,提示血脂调整可能需长期坚持努力才可获得,如不注意健康生活方式,随着时间延长,血脂正常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临床护理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不良心理、遵医行为、临床疗效及再次入院率,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其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5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并随访观察12个月内的不良心理、遵医行为及再次入院率。结果①干预前,两组不良心理、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及吸烟百分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积分、FEV1/FVC值、FEV1(L)值及FEV1(%)值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干预后,干预组的不良心理发生率(9.1%)、吸烟率(7.3%)及再次入院率(5.5%)显著低于对照组(46.6%,56.7%,37.5%)(P〈0.01),不良心理明显好转率82.1%(23/28)显著高于对照组6.7%(1/15)(P〈0.01);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及合理运动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1),FEV1/FVC值、FEV1(L)值及FEV1(%)值均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EV1/FVC值、FEV1(L)值及FEV1(%)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遵医行为及降低再次入院率。可显著改善肺功能及提高临床疗效,是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与保健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分布与聚集状况,为老年VD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及美国神经精神病学第四版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痴呆诊断标准确诊为VD患者40例(VD组)。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选出脑卒中部位。性质与之相匹配的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40例做为对照(NVD组),另自门诊及住院一般疗养的老年人中选出40例做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负荷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结果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HOMA—IR)在对照组、NVD组、VD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SBP、2HPG、HOMA—IR在V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VD组MS发病率与危险因素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V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法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以消费者等为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弱势群体能否被纳入以及如何被纳入经济法视野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需要从私法和经济法层面进行探究。在实践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的形成可能不会对原适用的私法规范产生影响,也可能导致新的私法规范产生;即使对公权干预产生需求,也并非必然可由经济法规范对需求予以满足。我们的经济法实践应重视弱势群体内部存在的多种维度的差异,并考虑是否应通过主体细分以实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方面,对辽宁省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分别从不同性别、家庭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等视角对其总体和不同人群健康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若干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政府干预对企业家精神是不利的。然而这个判断是否符合我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由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我们使用2000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运用SEM方法,考察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政府干预虽然直接推动了企业家精神的增长,但阻碍了经济自由,最终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因此,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经济干预来培育企业家精神或许是错误的。要发展企业家精神,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实现经济自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对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手术疼痛、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观察和护理措施,干预组除进行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外另给予术前心理干预和术中音乐疗法。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SAS)、皮质醇(Cort)、血糖(Glu)水平变化及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新生儿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疼痛值(VAS)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在干预前SAS焦虑自评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焦虑程度有所改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ort、Glu水平、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能有效缓解剖宫产患者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比例原则在基本权利保障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比例原则与基本权利的保障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在,比例原则是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实质性要件。这意味着,任何对基本权利构成妨碍的干预措施,必须要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在实务中,判断一项基本权利的干预措施是否逾越了比例原则的限制,需要依"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的比例原则"这一流程,并对照比例原则的适用标准进行检视。  相似文献   

16.
网民借助网络新媒体介入公共事件,表达民意促进舆论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介入过程中,"哄客"与公共力量鱼龙混杂的局面成为近年来网络舆情不容忽视的现象。公共力量与"哄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合法、是否理性、是否强求"舆论一律"。"哄客"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随机分配到对照组(G1)与干预组(G2)。G1组按常规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护理;G2组则在常规护理操作基础上配合中医心理干预护理。所有受试者均于术前1天与麻醉给药前测量血压、心率,并依据焦虑自评量表(HAMA)进行评分。观察所有受试者的血压、心率及焦虑评分的变化情况以评估疗效。结果①护理干预前,两组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良好(P〉0.05)。②护理干预后,组间比较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的护理干预效果要明显优于G1组。护理干预后,组内比较,G1组中受试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护理干预后,组内比较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的护理干预效果要优于G1组。结论中医心理干预不仅能够缓解手术患者的烦躁、焦虑、恐惧心理,还可调控血压、稳定心率;这对手术的完成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蔓菁总黄酮对前列腺炎模型小鼠前列腺、睾丸及附睾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前列腺炎模型组、前列康干预对照组和大、中、小剂量水蔓菁总黄酮干预组;采用前列腺内注入25%消痔灵注射液的方法建立小鼠前列腺炎模型;各种干预药物连续给药21 d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前列腺、睾丸和附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大、中、小剂量水蔓菁总黄酮干预组小鼠前列腺、睾丸、附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轻于模型组,尤以大、中剂量干预组作用明显。结论水蔓菁总黄酮可显著缓解前列腺炎模型小鼠的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