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恩·布斯是二十世纪美国修辞学界的知名学者,尤以小说修辞学著称。但布斯对隐喻的论述也颇具前瞻性。由于其修辞学家身份,其在阐述隐喻定义、评价等方面时难免不涉及一些诸如修辞情境、修辞动机、劝说等修辞学概念,这些概念的运用极大地充实了他的隐喻观。研究对韦恩·布斯的隐喻观作了梳理与分析,主要阐析了布斯对隐喻的概念本质、评价等方面的理解,分析了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研究发现,布斯的隐喻观较具前瞻性,有深厚的西方修辞学底蕴,为后来的隐喻研究作了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入手,首先对西方修辞学从古希腊时期到当代修辞研究历史做简要回顾,并对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其次对当今修辞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探讨,结合当今热点修辞话题进行逐一讨论和例证,以此来阐述西方修辞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具体内容是西方修辞学发展现状,以及其在政治演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修辞学是当代西方修辞学的主流理论形态,该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是修辞参与社会构建,人们通过话语修辞活动传递信息、参与社会事务并进行社会实践与合作。巴赫金对话主义理论中有关话语的对话性、语境论以及话语意识形态的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修辞学思想,在本体论以及认识论上给西方传统修辞学带来了理论给养,推动了当代西方社会修辞学研究范式的确立。基于此,从话语构建与阐释维度探讨了巴赫金对话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修辞观,进而明晰社会修辞学的理论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对学习、借鉴西方修辞理论 ,寻求和开拓修辞学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介绍和评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西方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莎学界对莎剧的修辞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从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对近20年来国内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局限于传统修辞学观点,忽视了动态的修辞交际过程,尚不能很好地借鉴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剖析修辞交际行为背后的动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话语中的主体和客体张力被特定的修辞手段化解了,"修辞转向"指的就是修辞在社会现实文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发生的修辞转向使一度被边缘化了的修辞学重新获得了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而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为其重新进行社会参与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修辞学者运用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绎、发展出了一套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修辞学新方法,使修辞学发生了批判性转向,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读者定位、文本的视角定位等则是转向后的修辞分析的切入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内涵,但它也模糊了和相关学科的界线.  相似文献   

9.
论视觉修辞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视觉修辞、视觉修辞学的含义,探讨了视觉修辞学建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主张,视觉修辞包括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以及综合视觉修辞三个方面。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在符号性质、载体、感官特征、编码、解码、信息性质以及传输和接收、功能发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视觉修辞研究,不但有助于推动修辞学的理论创新,拓展修辞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众多修辞领域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开启了当代西方的"语言哲学转向",对语言学研究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修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行动和戏剧行动,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文化要素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且修辞对文化发展同时存在推动作用和负作用;交往行动需要交往理性的规范,修辞活动也需要修辞理性的规范,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修辞活动;修辞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应该在语言技能、知识储备、修辞手段、劝说等方面做出努力。这些能为修辞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女权主义批评看修辞理论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为当代修辞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权主义者对以男权标准为主流范式的传统修辞研究提出质疑 ,她们主张以女性经验为根本 ,对修辞理论进行重新评估 ,澄清传统修辞理论的男权倾向 ,进而建立一种具有真正包容性、真正多元化的修辞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西方修辞学中对修辞情景、受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后者为我们理解前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语篇互动性的研究彰显了西方修辞学对现代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修辞形势作为西方修辞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是由著名修辞学家Bizter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种修辞行为都是对一个事先存在的"修辞形势"作出的反应,即先有修辞形势后有修辞话语。修辞学者Vatz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修辞形势是一种话语构筑和解读,并不是客观存在。将二者的辩论进行理论与分析有重要意义,将为我们评估当代修辞事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消极修辞的研究一直是修辞学的薄弱环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教授提出了“辞规”理论,倡导消极修辞的研究应从“要求”向“方法”转向。本文概括了“辞规”理论的出发点、辞规理论的修辞观、哲学基础、修辞理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辞规”的特征及与“辞格”差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修辞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历史证明,西方修辞学的兴衰与西方哲学密切相关。在20世纪之前,哲学家把修辞学当作"假想敌",修辞学与哲学处于对立关系,极大地损害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论转向",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对语言运用研究的深入,西方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修辞复兴运动和哲学的"修辞转向"。哲学与修辞学的关系从对立走向联盟,不仅大大提高了修辞学的学科地位,而且促进了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从而焕发了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6.
模糊修辞学是模糊理论引入中国以后与修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模糊理论更好地表达文意。本文解释了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并对文学语言与模糊修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和美学效应,对模糊修辞的发展做出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数理修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修辞学是一门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 ,亦即研究修辞的形式化规律的科学 ,代表修辞学的科学主义倾向。数理修辞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 ,标志着修辞学走出经验的樊篱 ,进入了科学分析的时代。文章主要探讨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数理修辞学的建立 ,是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向修辞学的渗透与推动的必然结果 ,也是修辞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数理修辞学以系统论、认知心理学和原子论为其理论基础 ,对修辞系统的元素、结构和功能既相互分开 ,又统一起来加以分析 ,提出了基于复杂特征集变换理论的修辞发生模式和以修辞元为基本概念的修辞功能分析模式。从而摒弃了传统的功能主义所带来的局限性 ,使修辞分析得以形式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修辞学与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研究具有局限性.在新修辞学的启迪下,视觉修辞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放性.将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学和2000年以来的视觉修辞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视觉修辞理论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修辞学的发展变化;而视觉修辞研究也刺激、促进和改变了修辞学的基本观念.视觉文化研究在本质上是修辞性的.视觉修辞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学术体系的基本逻辑:修辞对于视觉文化研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个研究框架和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宗廷虎先扛起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研究的大旗,厘清人们对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的模糊认识,开创研究修辞史和修辞学史新路径,引领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研究大军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