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宪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宗教的重要转型时期,即英国从一个天主教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新教国家,最终完成了亨利八世发动的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政府运用其职能,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促使广大天主教徒转变信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则加以严厉打击,从而确保了宗教改革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即抛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采取均势外交,其中婚姻谈判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加以应用。在伊丽莎白统治前十年.法国是其主要成胁之时,英国采取联西抑法的政策,而当西班牙成为英国的敌人之际,英国则转向联法制西的联姻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试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封爵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晋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封爵政策是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治国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在于调控社会上层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弥合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其目的在于维持都铎王朝的专制秩序和强化整个社会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而严苛谨慎是这一政策的主要特征。它的社会功用呈多样性,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伊丽莎白强化秩序的初衷,但从长远实效上看则有违于时代发展社会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郭雪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她统治英国长达四十馀年。这期间既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外交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英国向近代化道路迈进的时期。她的外交政策不仅对英国社会而且对欧洲政治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前,她利用西法矛盾.建立英西联盟关系,把西班牙作为英国主要的国际支柱,对抗法国,提高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此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长期拥有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又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为此,伊丽莎白女王改变外交政策,转而同法国结盟对抗西班牙.开辟了英国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李新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就业是重商主义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重商主义时代,英国促进就业的政策大致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一类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就业的政策.随着重商主义思想的成熟和市场化的深入,英国越来越多地采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6.
重商主义的分析研究及新重商主义的弊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春玉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0(3):3-4
西方经济学始于重商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理论体系受到了英法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亚当·斯密的巨著《国富论》最终战胜了重商主义。然而经济学界与重商主义的斗争并没有完结,今天国际贸易舞台上再次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外贸的重商主义论调。应当说重商主义曾发挥不可置疑的积极作用,但当经济活动超越了特定适应阶段,重商主义思想将阻碍一国经济沿其正常轨道继续发展,并最终将损害各伙伴国家的利益。本文通过回溯重商主义的产生及特点,分析其适应性,来阐述新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玉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6)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杨玉林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打破封建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走向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混合经济体系;工业逐步摆脱传统的行会限制,走向以毛纺织业为主导,其它各业竞相发展的轨道。引起这一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一是英国经济自... 相似文献
8.
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铎王朝,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商人优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高本国的产品质量,以期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最大利润。既增加了王朝的财政收入,加强了王权。也推动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新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长期以来,重商主义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重商主义是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关于国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学说,也是国家与市场经济关系互动的一种实践.重商主义包括重商主义思想和重商主义政策两个层面.无论是重商主义思想还是重商主义政策,都有两个面相,一个是国家干预,一个是自由贸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陈怀锦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187-187,189
重商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谘然,它在英法等国的初期兴起中发挥了不可置疑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它受到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经济学界对重商主义的争论并没有完结,今天国际贸易舞台上再次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外贸的重商主义论调,曾经盛行一时的重商主义是否依旧具有现实的意义并再次被世人所接受甚至于奉行?本文通过回溯重商主义的产生及特点,探讨当代对重商主义的不同看法,来论述其当代价值,指导我们正确运用这一思想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超靖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西欧,这一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一时期的中国,虽然丘浚的经济思想也对中国萌发的商品经济做出了反映,但农本商末思想却愈来愈巩固,工商业只是在封建机制的夹缝中勉强生存. 相似文献
12.
重商主义与英第一帝国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119-124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3.
重商主义和天津商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莉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91-93
重商主义在晚清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表现为尊商意识的确立、清政府工商政策的变化以及商人地位的显著提高等。天津商人的构成决定天津商人合群意识弱、市民意识浓、近代意识不足等特点的形成。针对这些,天津商会的重商实践集中在联络商情、剔除内弊、开启商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15.
刘影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19-23
晚清,中国兴起了重商主义思潮.它的兴起在于重商主义的主张能结合实际,为清政府解决当时紧迫的财政困难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之道.洋务派的大力支持,也是重商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商主义时期,西欧国家征战频繁。政府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是赚取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军队,从而保障国家权力,加大领土扩张,反过来再扩展经济贸易,最终取得更多收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上把富国战略与强国战略统一起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与战略要求下,一些西欧国家采取了经济与军事的一体性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考虑了军事方面的需要,达到经济发展和军事壮大两方面的目标。英国、法国等成功重商主义国家最初都灵活的运用此类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后来才走上了富强之路。通过研究重商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寻找隐含在其中的军事目的,从而阐述和论证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741-746
过去学术界一般都把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随着对18世纪上半期重商主义作品研究的深入,这种笼统的分期已经不利于深化重商主义的研究。根据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的内容和演变轨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雏形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李霞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5):65-69
提到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英帝国。然而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帝国,西班牙开始衰落以后,主导世界海洋贸易的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与此同时,法国也步入了振兴之路。英帝国的崛起,面临着老牌帝国西班牙的巨大障碍以及新兴海洋强国荷兰和大陆强国法国的强力阻挡。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是英帝国崛起的深层次原因,促成英国能够克服来自西班牙、荷兰及法国的冲击与影响,战胜竞争对手,逐渐取而代之,崛起为近代以来最为辉煌的大帝国,并对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恪守“重农抑商”的准则。早期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王韬在1862年之前也持此观点。但由于他的旅英、旅日的特殊经历,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他的重商思想是对英国重商主义的继承,王韬还根据当时的国情提出了“重商”的对策。他的重商思想对近代中国人传统商业观念的改变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涂明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111-112
只有改变过多对外经济依赖的市场结构,深化国内市场制度改革,由主要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模式向多层次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模式转变,才能形成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有效需求市场结构,才能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充满竞争力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才能摆脱长期摇摆不定的“国富民弱”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