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辨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本文从本义角度作哲学思辨,从广义角度作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2.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循环型社会要求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能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以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社会环境为基本保障,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尽量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费,降低环境负荷,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解"三农"问题,必须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放性思维、知识和实践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体性因素;以人为本是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农村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农村循环经济价值实现的途径;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劳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控制;真正的人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这些观点展现出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然而,“新结构危机”和“生态环境泡沫”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瓶颈”,必须对生态理念、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政府生态责任诸方面加以有力应对。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8-25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生态学批判,无疑是马尔库塞批判理论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马尔库塞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进行生态革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他主张通过引导技术发展新方向和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双重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角,为重新建构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徐祥民 《晋阳学刊》2014,(6):114-127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造,它既是指导我国健康发展的理论,也是使环境法制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环境法应当承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任务,把完成这一任务作为立法目的。接受"和谐目的论"就应对"环境行为"、"环境损害"、"环境影响程度"等努力做出恰当的制度安排或制度调整。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凤珍 《理论界》2014,(3):33-35
世间任何事物要想完美地得以发展,前提就是实现"和谐",和谐就意味着完美。"和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引领着中华民族为达到这美好的理想境界不断进行着努力与奋争。我们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望,条件同样是实现社会诸因素相应配合得当,进而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覆辙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具有可行性。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 ,通过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可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3.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亚文 《理论界》2010,(12):214-21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有助于形成人的自然观念。传统教育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方面,无论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改变价值观念,整合教育结构,完善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制度支持。生态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重要保证。投融资体制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生态建设巨额资金的筹措和运用,而且作为经济与生态的接合部,集中反映了生态经济的各种关系。因此,生态建设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和投融资政策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不仅要反映经济效益,还要反映社会效益,更要反映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赵惠 《中州学刊》2007,(5):48-50
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态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的视角剖析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探索新农村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体育休闲伦理紧密相关.当前我国体育休闲中的不和谐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歧视、放纵、奢侈、腐败和对环境的破坏.发挥政府在体育休闲领域中的行政伦理智慧、营造健康体育休闲的伦理氛围、加强体育休闲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保证公平正义、科学环保、健康文明、愉悦身心,体验人生价值,彰显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有的环境权学说在应对环境危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对环境权的研究应当改弦更张,从产权的视角对环境权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能使环境权成为可交易的权利,在交易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能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生产领域得到充分利用;能使环境权制度成为遏制排污、鼓励治污的制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要克服这种对立和矛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既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又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而且从原则上阐述了实现这一理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