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旨在探讨不同视角下的货运交通模型构建策略以及在货运交通需求量化分析方面的得失。介绍了货运交通模型研究的现状以及它和客运模型建模的差异,对三种货运建模方法,即四阶段建模方法、出行链建模方法和非集计的仿真模拟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此外,探讨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链分析、基于货运类型的货运建模分析、基于货物分类的货运建模分析以及货运出行与用地的关联建模等构建思路,并以深圳市、广东省和武汉市为例,介绍了实践中建立货运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社会融合"是西方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中,通常更多考虑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目前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的普遍思路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流动儿童对城市和农村的认知,或从城市认同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是否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是否形成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进而推断其主观社会融合程度的好坏.尽管有学者提出了流动儿童多元身份认同概念,对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但突破城市融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3.
王甫勤 《社会学》2008,(2):40-45
自索罗金开创社会流动研究先河以来,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量化程度最高、统计方法运用最复杂的领域。本文简要回顾了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基本传统、核心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及西方比较社会流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老龄问题研究》2008,(6):24-30
为摸清民办养老机构现状,研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有序发展的思路对策,吉林省老龄办抽调力量组成调研组,用近半年时间,分赴全省九个市州及十余个县(市、区),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发放调查表、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情况,分析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中间变量,作用于从分层到流动的逻辑过程之中,并且在不同的逻辑单元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屏障"和"桥梁"。其中,前者的分析单位是家庭层面,后者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层面,分析单位的不同造成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分野。本文构建了"社会分层→教育→社会流动"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理论上梳理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景观感知已成为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而众包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降低了景观感知的研究困难程度,以大样本量的用户产生内容为景观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简要阐述了景观感知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以“显性—隐性”数据的适用为切入点论述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研究中的数据类型及技术类型,通过对不同研究主题与不同研究尺度下多个案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与偏好研究中的具体抓取与应用方式。文末总结并提出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研究应用中存在数据力度、数据精确度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不足,对数据获取和技术平台搭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流动摊贩区问题成为我国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中久治不愈的顽疾,而与之有关的处理方法往往太过简单生硬,由此而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笔者从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弹性理念为指导,实地调研了苏州5大城区流动摊贩区状况,分别从流动摊贩区的经营特征、活动特征、分布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探寻其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布局模式和规划对策,为城市处理流动摊贩区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普通话的高度普及,迁入地方言是否仍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争议。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数据,探讨了当地方言能力和流动儿童的学业适应、心理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迁入地方言能力的强弱对其学业适应没有影响,但会显著影响其心理适应,尤其是自我认知层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此外,中介检验显示,方言能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影响流动儿童的人际适应和学校归属感来实现的。以上研究发现证明了迁入地方言能力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性影响,并解释了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货运需求的激增,城市货运需求模型在货运需求预测、交通系统优化、货运政策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该文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城市货运需求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参考单元首先将其分为基于车辆出行、基于货物、基于取配送活动和基于出行链四类,并分析各类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技术方法。其次,对四类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结论:基于车辆出行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货运现状描述,基于货物模型和基于取配送活动模型的优势在于评估宏观政策的影响,而基于出行链模型较的优势在于对微观政策措施的评估。最后,讨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90年代广州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关人们对目我和父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声望地位、权力地位和整体地位)的主观评价的资料,分析了当前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问题。本文透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方向、流动率以及影响流动的若干因素的比较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社会的开放度。  相似文献   

11.
姜小霞 《公关世界》2024,(3):109-111
随着全球货物流动和人员流动受影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就业导向背景下分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数字化背景下DHR人才的能力要求及职业素养,并积极探索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波利亚提出的“怎样解题”表是一个解数学题的普适模型,该表将解题分成四步,分别是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对于每一步,都有相对应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就是对相应的每一步解题思路的引导,文章将从一道高考数学题中展示每一步的提示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内涵,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作用,同时就教育存在的局限及其对构建公平的社会流动模型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适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崔发周 《职业》2013,(27):43-44
本文在对职业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方法选用的思路、依据和步骤,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空间组织方式和时间组织方式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分析的视角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机制的借鉴和取舍上,而应强调社会保险的制度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路有待拓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保险,有助于我们从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更广阔分析视角去把握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内在制约因素和运行轨迹,有助于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全球或区域性战略研究典型案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2014,(7):92-106
全球或区域战略研究的总体思路,通常是由分析战略环境出发,在厘清战略资源、明确战略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未来发展的战略风险,并制定未来发展愿景,最终提出实现愿景的对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基于研究主体和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各类研究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有些特别关注某些重点环节,而有些则会进行综合分析。由于研究背景和分析视角的差异,一些模型和方法、观点和表述,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战略及规划研究。特别是,制定区域性战略规划还应结合本区域实际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研讨。  相似文献   

17.
李炳 《职业》2016,(27):84-85
本文分析研究气压表外壳模型组装自动化生产线电气联调工作页的开发,利用鱼骨图技术分析得出:气压表外壳组装自动化生产线电气联调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步骤、输出成果及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工作页的设计思路要遵循四个化:即学习过程设计工作系统化、知识点设计碎片化、技能点设计规范化、输出成果设计可评价化.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高达3.76亿人,流动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态。儿童拥有更充分的医疗保障可提升健康水平并增进人力资本积累,然而我国流动儿童基本医保参保率远低于其他人群。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前二十地市的基本医保政策,发现流动儿童在超大型城市的参保门槛仍然较高,致使他们很难在常住地获得医疗保障。本研究基于某人口流入大市的参保数据,利用学龄前流动儿童不能参保而学龄流动儿童可以在常住地参保这一政策差异,构建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降低参保门槛对流动儿童参保的影响。结果显示,降低参保门槛可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常住地参保人数。但小学和中学年龄段流动儿童参保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本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流动儿童家庭不愿意参保的原因及如何提升其参保意愿。在大规模人户分离、未来发展趋势应是在“常住地参保”的背景下,本文为制定提高流动儿童医疗保障水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海娟  蒙俊健 《职业》2013,(21):68-69
本文依据有关调查结果,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户内人口匹配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人口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但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常常被研究者忽略。针对这类问题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对户内父子、母子和夫妻关系进行匹配,发现三种匹配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差,体现在年龄、性别、流动状况、城乡分布、教育、地区分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一文的匹配数据、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进行再检验。发现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对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的影响是确定的。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偏差不仅影响统计模型因素判断程度的错误,甚至完全改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为了减小匹配数据偏差的影响,本文提出户内人口匹配数据偏差的调整方法和思路,认为加权和再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选择性偏差,相比来说,加权模型的调整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