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克·莫诺的哲学偏见张晋斌作为一名颇有成就的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曾获得196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他写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总结了自己长期研究的心得,成为畅销书,很快从法文转译成多种文字。然而莫诺在陈述自己的科学发现时,其中也夹带了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 ,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 ,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为超越自己的文化圈 ,瓦莱里、克洛岱尔、谢阁兰、圣 -琼·佩斯、亨利·米肖、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马尔罗、艾田蒲、克洛德·罗阿、米歇尔·鲁阿和索莱尔斯等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中国题材或以中国为参照 ,赋予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形态中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世界性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欣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7-190
本文讨论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广泛传播和运用,从英语的多种变体、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必然性,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变迁与其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语言现状及其英语语言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规定实行双语制的国家、双语在加拿大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指英语和法语。加拿大英语同其它英语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词汇.由于地理、历史、政治和民族等方面的因素所致,产生了许多加拿大英语特有词汇。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响加拿大语言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加拿大的语言和文化,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读青年学者邹广文的新著《文化·历史·人》(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9月版),感到作者以其独特新颖、富于创见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及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体系,从而把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通观全书,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首次对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说,并  相似文献   

6.
简论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毅耘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神论者、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其政治学说在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作用,我国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而对其历史哲学则缺乏深入地探究。本文拟对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作...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尽管历史很短,但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百多年来,在这块神奇的新大陆上成长了一大批诸如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尤金·奥尼尔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也出产了许许多多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文学精品。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美国文学课无疑是学习英语语言,欣赏英文文学作品的一门必修课。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文学课的教学是以文学发展史为重,还是以文学作品选读为重?一直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  相似文献   

8.
文化(culture)映射着人类文明。人类正是在绵延不断地反思自身所创造出的文化过程中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持续的提升。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3黑格尔以其独具的文化惑力一直在影响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他对东方世界的中国文化曾产生过兴趣,对中国的政治、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拟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哲学这三个层面,较为详细地考察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评估。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人是文化的动物。语言反映着文化。而人在社会交…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多学科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广泛流传和应用,并不是因为它有着统一的哲学观点,而只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一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的方法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就毫不讳言地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正是由于他首先把结构主义为分析方法首先应用于人类学和神话学领域,建立起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程序,使结构主义开始从语言学正式走进了社会—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戴着结构主义徽号的学者,如结构主义历史哲学家米歇尔·富科,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政治理论家濮兰查斯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等等,在法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  相似文献   

10.
一些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曾作出这样的预测:在未来的21世纪,随着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地球上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外表会日趋相似、同一;但同时人们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我们的生活方式越趋同一,我们对更深层的价值观,对语言、艺术和文学的追求也就越执着。“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将愈加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引自[美]约翰·奈斯比特与帕特里夏·阿伯迪妮所著《2000年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与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她揭开了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篇章。她更是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她以其独特的建树,确立了自己在世界女性主义运动史上的独特地位。她的女性主义意识,起源于早年在教育上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人类历史和男女性别冲突进行了价值重估,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她在女性主义运动史上,以其个人的创作实践和生活实践为广大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使得人们对女性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的犹太作家 ,其作品的影响日益增长 ,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 ,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本文介绍了索尔·贝娄、艾萨克·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三位作家 ,阐述其在思想主题、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 ,及犹太裔作家显示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3.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埃列奧诺拉·玛西尼博士于五月中旬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沪期间,她就世界的未来研究、未来的文化、未来的教育、未来学的教程等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并同上海未来研究会等部门的研究人员举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4.
一部探索时代前沿课题的著作——读《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马英杰·20年前,一场震惊中外、骇人听闻的大地震,把唐山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在瞬间毁为一片废墟;20年后,一座城市功能完备、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唐山又崛起在世界东方,为世人瞩目。唐山从毁...  相似文献   

15.
一、艺术作品的风格美 文艺家总是孜孜以求在文艺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人们欣赏文艺作品也总是喜欢那些风格独特的作品。这是因为唯有风格独特的作品才会放射出绚丽斑烂的美的光彩。如果没有各自独有的艺术风格,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清一式的色调乏味,多么平庸啊! 风格的美,我们从那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到的。荷兰画家凡·高的绘画作品有鲜明的独特风格。汝信在参观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时就充分领略了凡·高艺术的那种非凡的美。凡·高的具有其自己的个性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  相似文献   

16.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一、沃尔夫的发现:事象的语言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是以语言学和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任何人对自然的描述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都受到本族语语法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对世界的不同观点。于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者眼里会呈现不同的认知图像,得到不同的意义判断和价值评判。语言决定了人类认知和文化的相对性。萨丕尔曾指出,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从事维吾尔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少 ,他们为了突厥学和维吾尔学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们中的一位佼佼者就是著名的突厥学家、维吾尔学家冯·佳班女士。冯·佳班女士花费毕生心血 ,研究维吾尔人的历史、风俗、宗教、道德观念、艺术、文学、语言、城建、手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并在上述领域获得显著成就和崇高荣誉。冯·佳班全名AnneMarie·Von·Gabain ,汉文名为葛玛丽 ,190 1年 7月 4日生于莫尔欣根 (今属法国 ) ,她中学毕业后 ,于 192 0年入柏林大学学习突厥比较语言学、汉学和佛学。 …  相似文献   

19.
雅克·德里达文学终结论的预言并不新鲜,在西方美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电信时代出现的"世界图像"并不会直接导致文学时代的终结,世界的图像化,将使文学的女神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在艺术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12—14日,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主办的“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一大批国际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希利斯·米勒,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厄利,华盛顿大学国际学者研究院院长詹姆斯·沃希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包括《批评探索》(CriticalIn-quiry)、《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