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洛文塔尔针对大众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艺转型现象以及当时各种文艺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框架,植根于批判传播理论、综合批判理论、传播理论和文艺社会学等建构了一种"理论力场",把文艺传播活动中各要素都放到"理论力场"这个既冲突又融合的场域中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超越了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开创了文艺传播研究的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文艺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肖富群 《江淮论坛》2010,(1):134-139
社会性别问题与理论在正统社会学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而且还被批评为依据的是男性经验和父权结构,妇女自身的经验被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基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复杂、景象各异,但各理论流派展开的理路相同:女性是一个被压迫的等级;女人是被男权文化建构的;解释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谋求性别解放的价值抱负。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行社业理论研究滞后于旅行社业发展实际。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国旅行社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研究在理论环境、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并从完善旅游学科研究体系、提升旅行社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规范旅行社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建构我国旅行社业研究理论框架的必要性。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旅行社经营能力的增强与行业素质的提高,旅行社经营行为的规范与市场机制的健全,要求在旅行社业研究中引入新理论、新方法。根据旅行社的企业性质与业务特点,将制度理论引入并应用到旅行社业研究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旅游学的学科研究内容,创新旅行社业研究的领域,而且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4.
赖大仁 《学术月刊》2015,(2):100-106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元语用学是一门新的语用学分支学科,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开展语用学研究的研究.它起源于"元语言"和功能主义思想,具有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科学特征,并结合这些学科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特征对语用学各理论进行分析,反思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对象、目标、任务、方法、理论框架、观点等,目的是从本质上思考语用学,以建构合理的语用学研究体系,促进语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卢卡奇和巴赫金对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以小说理论为载体,思考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于卢卡奇与巴赫金而言,小说理论是对现实的回应,一方面二者理论的不同源自他们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差异,另一方面现实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二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建构方式,卢卡奇哲学地做诗学,他的小说理论以既定的哲学观念为方法,其小说理论贯穿着总体性思想;巴赫金诗学地做哲学,他不是将小说装入一个哲学的框架中,而是通过小说的文本阐释建构了自身的哲学体系,挖掘了诗学具有的哲学潜力。小说在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野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卢卡奇以认识论哲学建构了诗学认识论;而巴赫金的诗学则具有存在论的哲学内涵。小说理论在他们是回应现实社会的方式,理论建构中投射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关怀,但从对小说理论研究的影响来说,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因为具有存在论的内涵影响更大,对现实的介入性也更深。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在建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框架与话语系统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特点为:强化史的意念,坚持科学性,突出当代性,具有谨严简约的文风。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形,由文化激进主义变为文化保守主义;由反本质主义变为本质主义;由消解中心变为建构新的中心。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属于后殖民理论的越界使用,必须以超越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为前提,否则会引发逻辑矛盾。后殖民理论作为有明确边界意识的西方理论并不能直接移用于中国语境,但是它的理论思路却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且内含解释机制的命题系统,机制是理论内在的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它不同于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描述现象、表述规律,更要注重对"关系"而非"属性"的理论机制解释,就此而言实验研究优于调查研究。实验可分为理论型实验和经验型实验;前者以检验理论的内在"解释机制"为首要目标,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无需随机安排被试,也不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后者以发现经验规律为己任,同时包含实验组和控制组,要求随机安排被试等。最后通过示例进一步说明理论的建构离不开想象力,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有助于理论进步,但困难有加。  相似文献   

11.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值得中国加以借鉴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三大局限。并通过比较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误区的三个不成熟特点及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困境与建构入径。本文认为,创造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引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3):102-108
"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闻现实理论问题,是由当前的新闻实践所提出的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它具有前沿的性质。本文将这些问题分成三类进行考察:第一类,新闻传媒被推向市场以后所引发的各种理论问题。第二类,新闻传媒日常运作中需要研究的现实理论问题。第三类,第四媒体崛起以后需要研究的新闻现实理论问题。全文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基本观点和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机制论已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最早始于美国,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国际机制理论发展,其研究也受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影响,难免打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文学地理学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理论资源亟需梳理;二是学科归属存在争议;三是命名的困境;四是体系建构与实践操作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对文学地理学进行理论反思,将是今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建疆“内审美”理论的提出与建构,是对审美历史中既有的、却又被遮蔽了的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立足于美学史的创造.内审美理论发现了审美的另一世界和中华美学的识别标志;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李泽厚的“悦志;;悦神”说;在审美本质上突破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在审美功能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救赎理论.内审美具有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上的普遍意义,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和新境界,预示着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学史上,政制研究不仅是绵延已久的传统,而且是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中心。政制研究在经历了行为主义时代被边缘化之后,随着当代新制度主义的崛起又得到回归与复兴,而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新制度主义为政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本文对新制度主义语境中政制创新的内涵、理论框架与价值意义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已成为思想话语的中心。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对待西方现代社会合理化过程的哲学话语,主要体现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接受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作为分析现代性问题的框架,从社会批判和理性建构两个维度构筑了所谓“现代性的病理学”。尽管社会批判理论内部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有着差异,但他们共同铸造的现代理性批判却以其普遍性特征,弥漫日常生活,昭示着现代性批判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