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二重性,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再创造,以传神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为经典,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为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贡献不少力量。由于李白诗歌的突出成就,影响深远,西方一些著名诗人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就开始翻译李白的诗歌,他们对同一首诗歌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版本。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以《静夜思》英译版本为例比较分析李白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王平 《现代妇女》2014,(3):128-128
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语言障碍的存在,使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的交流有困难,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如何向外国游客传递我国的文化信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达到有效翻译,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旅游资料翻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广义的翻译涉及到原作、译者和读者等多重因素。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本文拟从译文的理解、表达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再续原作的生命需要译者来实施,而译者与系统中的其他诸要素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出发,探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译者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再续原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翻译的种种理论探讨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论视角下其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拟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来阐释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寒山热"。战争后的消极状态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而寒山诗自然洒脱,通俗易懂的风格在当时几乎替代了当地文学,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寒山诗尤其对"垮掉的一代"影响最大。寒山诗在西方的风靡得益于寒山诗的翻译。而最著名的译本属加里·斯奈德的英译本。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进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的理论研究。此理论更好的从文化等角度剖析译本的合理性及艺术性,旨在为更多的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阐释学理论中乔治·斯坦纳所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来分析著名小说家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并举例阐释译者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步骤中的主体性。通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英文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为阐释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公示语英译实例,对公示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同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提高译者的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译者能力是译者专业素质和翻译能力的总称,其不仅指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也包括译者的职业态度、责任等。从译者能力所应具备的能力出发,探讨广东理工学院翻译专业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提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摆脱了过去纯文本的翻译,将视野扩大到影响翻译的文化层面。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是翻译的目的。尽管其理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翻译目的论还是把译者主体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简单的、肤浅的反映,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文章从主体意识、文化意识、读者意识、素养意识以及生态意识等层面,探析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长期以来却备受争议。本文拟在认知心理学指导下,浅要分析译者主体性问题,使得译者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更加明晰的承认,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朱兰珍 《职业时空》2010,6(5):145-148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17.
本地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本地化翻译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在推进本地化翻译教学的基础上,译者能力成为又一个影响翻译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本地化行业对翻译的特殊要求着手,结合翻译理论,分析如何提高译者能力以适应新要求,从而为适应本地化翻译提供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影响,提出可以把翻译看作是在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的前提下译者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的过程。以更好的领略朱译莎剧的独到魅力,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作为翻译主体,"求实"与"生动"两者相结合成为不可相悖的翻译要求,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结合实践中的翻译要求,致力于发扬翻译者的积极性,对于翻译作品的优质与否产生重要作用,并且由此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引导目标,在知识的掌握期强化意识,就会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是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离不开翻译。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体,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译者兼具本土语言和读者语言,必须对不同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接纳性的心态。译者身份的全球性和民族性是一种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二者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以《干校六记》为例,阐述葛浩文和章楚两人的译文在译者身份上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