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其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边城》体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沈从文对现世生态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以及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我们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无竞 《现代妇女》2014,(6):297-298
安妮·普鲁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她的几部长篇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作家许多作品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状态,揭示了现代人盲目的知行所导致的恶果。读者能够从那些细腻、有力的语言和独特的作品架构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也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和谐生命形态的渴望与探求。本文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精神生态两方面,探讨了安妮·普鲁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任务,其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重要体现。和谐中原的构建离不开生要文明的建设,本文主要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针对我省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策略与意见。  相似文献   

5.
翟曼 《现代交际》2014,(3):70-71
生态女性主义糅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双重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是有机的整体,突出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视野。男女两性共存互补,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文化思维是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为脚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解读小说,旨在深入探析作品的生态思想与人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丽艳 《城市》2014,(5):64-66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黄色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而污染和生态破坏空前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董丽丽 《现代交际》2014,(12):74-74
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电影《猩球崛起》是一部生态影片,本文从人类的征服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两方面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读该影视作品中的生态主义观念,旨在诠释关注自然和倡导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会芝 《城市》2014,(3):38-41
正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从人类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横向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形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以城市发展的和谐、高效、协调、可持续为目标和特色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建设。而当前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而不能只顾一点,即因偏重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身为一名黑人女性,沃克更为关注黑人的困境、沉默的黑人女性以及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通过对父权制的批判,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改变自然、有色人种和女性等受压迫的群体的从属地位。沃克在《紫色》中描绘了黑人妇女和自然在父权制社会统治下的遭遇,以及努力寻求自我的过程。本文将以生态女性主义为视角,指出父权制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与压迫,同时探讨了女性和自然反抗压迫寻求和谐共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即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美学是一种绿色、向上的审美价值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美学成为相关领域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针对生态美学也展开了多次探究和讨论,部分研究者认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意义在于改变当前人们对自然环境肆意掠取的现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无非是为人们构建一个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友好关系,本文中,笔者立足于生态美学研究实际,以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深入探究生态美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5.
黄红荔 《职业时空》2008,4(6):52-52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20世纪末英美文学界兴起的生态批评浪潮使人们开始从生态文学(自然文学或绿色文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他的作品。他的著名诗歌《水仙花》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金森在美国诗歌创作文坛上曾叱咤风云,盛极一时,而他的诗歌作品也对时代下的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以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诗歌为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及理解,着重点主要落在生态批评这一视角,从该视角出发对诗歌中出现的种种生态意象进行描述以及内涵发掘,深刻剖析狄金森的自然观以及生态观念,从而进一步影响受众者的生态观念,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婚礼源于古代蒙古族婚礼仪式,元朝时完全形成。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神的互动中呈现出来。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冲击着草原人民的生态意识,只有持续优化发展畜牧业以及积极看待传统信仰的回归,才能保存鄂尔多斯婚礼中的生态意识,最终实现人、畜、草三者和谐的美好夙愿。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艾利丝·门罗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平凡女性的普通生活,并伴随有大量的生态环境描写。《女孩儿和女人们的生活》是她197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开篇《弗莱兹路》里关于主人公贝尼叔叔的描写反映了门罗倡导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及现代化在给世界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还导致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强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人们的环保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民众引导的重要手段,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应多采用这一手段。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主线,提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异化以及解决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途径等重要生态思想。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