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梦"和青年梦是相辅相成的,青年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青年对国家认同度上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应将青年优先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大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音乐专业辅导员,需要将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心中的"音乐梦想"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具备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担当意识,用音乐点亮"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中意向出国留学的主要群体,加强大学生留学报国情怀的培养是争取未来出国留学学成归国服务的有效措施。本文探讨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深入学习归国服务人员的先进事迹,加强高校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度等措施,对培养大学生留学报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盛美慧 《公关世界》2022,(12):11-12
青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新时代需要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本文围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是什么、部分青年责任担当现状、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并明确了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弘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基本内容的五四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科学的五四精神与课程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信息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社会责任与担当,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承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国梦",是推动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中国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我国实现富强和繁荣的一股中坚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作为重要的精神保障支撑着中国梦的思想堡垒。文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以实现"中国梦"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刘美娟 《公关世界》2023,(6):105-107
青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先锋力量,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有砥砺奋斗的精神品格,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以大学生树立坚韧奋斗的顽强意志、铸就爱国奋斗的责任担当、增强团结奋斗的大局意识为培育目标,从而促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推进、大学生健全个体人格得到塑造;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社会实践历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奋斗精神培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卢杨 《当代青年研究》2014,(1):15-18,25
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快速时期,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青年价值观的整合,需要多维的视角,而"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青年价值观的整合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表现,"中国梦"可以引导青年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青年价值观整合的目的。青年应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成为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谭成才 《现代交际》2014,(7):254-254
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必须从"责任""社会责任"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本文在必须理清责任、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对781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国梦"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持不赞同态度,高校"中国梦"教育有待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指数正影响最大的是命运自我掌控感和亲社会倾向,而负影响最大的是命运受掌控感和个体化程度,因此,加强正向引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吕昕 《公关世界》2023,(3):84-86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应该辩证地看待,要肯定其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树立正确审美观、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积极影响,对于其负面影响,高校应该成为克服网红现象消极影响的“排头兵”;媒体要树立网络安全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政府与社会要形成合力,共担网络清洁责任,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构建一个建立清洁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影响着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发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青年又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影响和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青年需肩负历史使命、把握现实定位、致力于自我发展,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康佳虹 《公关世界》2022,(16):138-140
高校大学生是担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各个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而高校不仅要大力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更要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深入开展红色教育,让我国红色教育深入人心,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伟大精神激励青年学子们学习红色文化、领悟思想、争做实事、展开新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顶岗支教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探讨了顶岗支教大学生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其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青年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梦"要靠广大青年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从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前进,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拥有梦想的勇气,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现在,时代又赋予青年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中国梦"的内涵可以看出,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同时,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大学生村官融基层、献良计、强宣导、树新风工作理念,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助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月走深走实的具体措施,措施因地制宜、因层施策、因人施教,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为服务基层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勇于创新、常于探索,为责任担当、为时代发声,积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昌师范学院30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媒体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梦"的正能量、加强新媒体互动交流,增强"中国梦"教育效果。当下,全国各高校都如火如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而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结合,服务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成长应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以来,各高校深入开展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本文在调查北京某学院"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实效基础上,就"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部门配合、队伍联动、师生互动等三个"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机制,完善社交网络、校园文化、党校团校、社会实践等四个"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平台,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梦想。高等学校是学习、贯彻、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广大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又是学习、贯彻、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自身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高校在宣传"中国梦"的过程中,不能不立足现实,也要考虑具体要求。因此,将"中国梦"的宣传和高等学校、广大青年学生紧密相连,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理论宣传阵地以及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推进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去中国化"的社会环境以及"独派"团体对"台独"的塑造过程中,台湾青年形成了强调"与生俱来"天性、追求多元化与小格局心态等特征的"天然独"认知。"时代力量"等年轻小党派的兴起,正是台湾青年"天然独"的影响结果。未来,在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中,台湾青年的"天然独"与大陆青年的"中国梦"思维将难免会有小摩擦,但只要两岸青年多交流多交心,相信台湾青年也将体认到两岸同属一家的事实,逐步褪去"天然独"并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