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寒冰  王佳英 《现代交际》2014,(2):92-92,91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与萨特的剧本《禁闭》有着强烈的互文性,本文借助萨特存在主义的他人观阐释《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关系,以揭示故事悲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2.
刘永良 《现代妇女》2014,(5):369-369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周广仁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极富有特征,如主题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及冲突;半音化和声;织体与旋律的非统一化调式等等;笔者将对此作品的主题作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力求释义该作品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救赎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主题。本文主要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救赎主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探讨作品中救赎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在救赎主题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4.
张曼 《现代交际》2010,(10):75-76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以对人类的终极孤独状态的刻画而著称。孤独主题是麦氏小说的永恒主题。本论文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其作品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5.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麦克尤恩的作品题材复杂多样,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的阴暗面,"死亡"这个词是他作品的主题。而后期则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来描写人民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进而使许多读者在麦克有恩的作品中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正是他以及他的作品越来越受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麦克尤恩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特征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奥赛罗》是由莎士比亚依照《威尼斯摩尔人》所进行改编的一部著名悲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也是充满疑团的,许多地方有待商榷。其人物形象、悲剧主题及其成因,伴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之后,也引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简析写作背景以对悲剧主题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倡导理性、呼唤理性是很多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主题。本文主要从英国著名小说《蝇王》的主题出发,探讨作品中所蕴合的理性的呼唤与回归以及《蝇王》作品中理性的呼唤所具有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作品内容 1.作品内容概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高中生"我"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如何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开展"亲情"教育进行讨论,分析亲情主题作品教学现状,探究亲情主题作品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文坛上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的以《厨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其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便是死亡、重生与救赎。本文将从其处女作《厨房》出发,探究死亡、重生与救赎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创作于19世纪初,作品以宗教、女性为主题,巧妙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刻画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经典形象。电影《浓情巧克力》改编自作家琼妮·哈里斯(Joanne Harris)的同名小说,创作于20世纪。同样是一部以宗教、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它与此类作品中的经典《红字》相对比,有相同之处,亦有反差与创新。本文拟就两部作品的相同与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强镪 《现代妇女》2014,(9):271-271
《丁庄梦》是阎连科小说中影响较深的作品,他不是一部欢乐的作品,而只能给我们带来刺心的苦痛。本文运用审美批评的方法,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用解读的形式,以狂欢、看客、药三个主题解读丁庄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3.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下的农民的抗争故事。本文主要以作品的抗争主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一部具有创伤感的作品,母亲茹灵移民前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移民后,经历了种族主义歧视以及被"他者"化的伤痛。女儿露丝尽管优秀,却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处于"边缘人"的位置。这些境遇给母女带来的心理创伤无以言说。这部作品中,谭恩美某种程度上把书写作为一种治愈心理创伤的工具。茹灵通过书写讲述了自己的创伤性经历,重视自己的过去,使自身走出创伤成为可能。露丝通过梳理母亲的手稿,懂得母亲种种怪异的行为源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亲的言说赋予露丝力量,使她重新认清身份,露丝重新思忖与其生命中重要的他者的关系,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坚定自身的"中国性",不再排斥自身双重文化身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15.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新作,该作品的场景设在一九七四年八月某一天的纽约曼哈顿,它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纽约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文中讲述了多位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其中有修女、护士、妓女、青年画家、阵亡士兵的母亲、酒吧侍者等,通过他们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以及事件来串联起该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而描述他们的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寻求救赎的心理创伤与自我治愈的过程。本文试图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科里根、克莱尔和蒂莉进行着重研究,通过观察心态、时间变化和创伤的成因来分析他们内心的创伤和各自寻求治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俊杰 《现代交际》2011,(3):107-108
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大量使用了简洁的语言和意识流手法,不仅凸显了作品的叙事结构及风格,同时重复和含蓄的象征使作品的主题得以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主角的回忆与当下,意识流与客观描述,反映了作品的整体深层叙事结构,多层的意识流与客观描述在文本中不断平行,重复的死亡贯穿两侧。同时本文还将分析文本中象征主义的运用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届巴勒斯坦艺术展览会今年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开罗的“尼罗厅”主办了首届巴勒斯坦绘画雕刻艺术展览会,阿拉法特主席出席了开幕式。参加展览会展出的共有巴勒斯坦艺术家的250件作品和埃及艺术家的30件作品,他们的作品表现的共同主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揭示出天真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和成人世界的幻灭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解读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阐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反射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多产作家,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考察作家本人的生活习惯、文学追求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动因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歌情感相应和,即怀乡之情和迁逝之悲,使他的作品从创作情感上就具有了古典诗学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20.
<正>《奥丽芙·基特里奇》是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代表性作品。它由13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克罗斯比小镇人的生活全景图。不可否认,奥丽芙一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但作家也不惜笔墨塑造了小镇里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发人深省。目前国内外对于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伤理论、救赎主题,女性主义批评等方面,鲜有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对《奥丽芙》进行研究。1974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首次将“文学”与“生态学”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两门看似相距甚远的学科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