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薇辉 《科学发展》2009,(2):91-101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是一片充满生机勃勃的就业热土,近年来已成为全国各地毕业研究生择业的首选之地。虽然上海海纳百川,但是毕竟区域就业容量有限,况且国际金融危机也带来就业冲击。笔者以为目前上海高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而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顶尖人才依然短缺。本文对研究生在上海就业的态势进行了扫描与透视,分析了近年来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并对上海高端劳动力市场作了预测和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人才市场已经呈现结构性过剩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其中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从1999年起,大学连续扩大招生规模,而人才市场需求并没有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性别歧视普遍存在,女大学生就业受到限制。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一是女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因性别原因而被拒绝的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3.
性别心理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艺  刘建政 《职业时空》2009,5(8):147-148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发展的显性化态势,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性别心理视角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就业环境与自身心理结构的影响,认为人类认知领域的革新——重构新型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将产生积极与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解释,有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对此,综合两种理论解释并纳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建构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PSCUS)对该分析模型的检验表明,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进入就业质量更高的首要部门,同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就业部门差异。研究表明,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体制性不平等和机会不公平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迎来第一个高校扩招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劳动力市场排斥表现为对大学生的生理排斥与个人经历排斥。同时还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排斥。在男女大学生面临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排斥过程下,女大学生还要面对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排斥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比上一年增加几十万人,今年毕业生数更是突破了700万人,其中女大学生约确300万,而近几年的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女大学生不能在当年顺利就业,她们仍然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这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让她们心理上产生了对父母的愧疚感,增加了她们就业的心理压力.本文主要对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发挥女大学生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就业歧视非常常见,这必然导致女大学生遭受损失。女大学生跟男大学生一样,寒窗苦读二十年,所受教育都一样,也渴望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社会的性别歧视使得她们中的很多人与好工作无缘。本文将探讨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如何缓解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直接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受经济下行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国内各行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吸纳力不强,并且伴随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市场不景气程度进一步扩大。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围绕搭建高校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从而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就业这条主线,客观分析了在当前困境下搭建智慧就业平台的紧迫性以及高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调查,作者分析研究了形成中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形成了对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但需求存在着结构性偏差;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信息主要由亲缘、亲缘关系者提供,但包工头也起了一定作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数量上保证了供给,外出就业者身体素质较好,文化素质较高,但职业培训不足;外出就业者收入可以,但缺乏保障。因此,作者就如何克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和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陈耘 《职业》2002,(4):31-32
如今的就业市场,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稀松平常;大学生没有合适的“饭碗”,不再是天方夜谭;研究生早已失去了“物以稀为贵”的优势而不得不“降价出售”;博士生失业或下岗,或许还能被新闻媒体淡淡“炒”上几句。人们在慢慢习惯并接受这种现实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特别群体———女研究生。这几年,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女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原因固然种种,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考虑到“提高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更有利”,然而毕业时她们发现情况不像想像的那样美好,自己的身价并没有因为硕士学位帽而提高多少。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李秀侠 《职业》2012,(8):107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与已有工作经验的跳槽者相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这极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而不良的就业心理又直接影响就业的成  相似文献   

12.
张明斗  毕佳港 《城市》2020,(4):46-55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现状及成因的全面解析,基于制度视角从需求的总动力、供给的总动力、阶段性发展动力和持久性发展动力四大维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进行论证阐述,并构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框架,提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城乡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等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几乎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同步出现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学术界及各级妇联的关注重点。近年来一些妇联干部、妇女问题研究者的调查均证明女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及其研究生对该校干名200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更是明确指出,性别歧视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与工资报酬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地呈递增趋势,这就导致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主要原因如下: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需;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面与深入;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四、国家对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五、研究生自身择业观依然保守、刻板。要扭转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需要从国家政策、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落脚,建立健全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探索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新途径;深入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审时度势,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研究生自身也应树立竞争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顺利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燕绥 《职业》2001,(1):27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已经形成三种分类,即体力型、技能型和智能型。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当属于第二、三种类型。智能型劳动力是管理人才的来源,相对于体力型劳动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对其需求更大。然而,2000年冬季,在高校校园出现的应聘招聘“两头热”,成功率仅10%,这一“供”“求”错位现象,对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损失,错位的原因值得人们思考。 一、 教育体制与教学内容不应成为学生就业的障碍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否滞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新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面临着自身素质低、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制度、城市歧视性用工政策等方面的困境,这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和市民化的瓶颈。要突破这一困境,一方面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意识,建立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化的就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趋大,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就更加凸显。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构建适合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体系,解决其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所遭遇的边缘化和差别化对待已成社会事实,女性群体,特别是青年女性俨然成为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了解青年女职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及其遭遇和面临的从业困境对于分析我国职场性别歧视问题,乃至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意义重大.青年女职工的从业困境主要表现为入职门槛、性别隔离、玻璃天花板、孕妇骚扰和议价力量薄弱等五种类型.而青年女职工"家庭—工作"双重角色的身份互嵌与溢出和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国家缺位与责任下沉是造成青年女职工从业困境的内在生成机制.建议从优化国家生育保险政策、加强女职工就业培训和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等几个层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职业》1995,(3)
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训练新发展广东省湛江市劳动局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就业训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