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祖毅先生认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第二次为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三次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中国时的西学翻译,最后的翻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文在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探究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中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内忧外患中国是由社会、经济、文化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该翻译高潮的出现是中国翻译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的起点,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佛经翻译史,既是高僧大师云集的翻译史,也是翻译方法百家争鸣的翻译史。佛经翻译方法的发展,其背后揭示的是译者翻译观——特别是原作观的发展。研究原作观的变化,对翻译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本文将根据佛经翻译方法的历时演变,分析原作观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歆玥 《现代妇女》2014,(7):295-295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鲁迅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对翻译问题做了一系列非常精湛的论述,在当时整个翻译界影响极大,并在中国译学理论史上树立了丰碑。本文将以直译为例,对鲁迅的翻译观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把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文化外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被称为"逆向翻译"。然而,许多人对逆向翻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需要对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逆向翻译"是中国文化翻译的必然选择,应培养更多有双语文化背景的译者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文化习俗翻译离不开特定的翻译策略,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的世界性传播。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创建于1843年的著名杂志《经济学人》近几年对中国的报道增多。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杂志多采用异化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取决于杂志的定位,同时影响着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态度。同时,《经济学人》的翻译策略对我国读者也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旅游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让外国游客理解明白是一重大难题。本文根据永州市人文景观标识语翻译现状,分析了永州市现阶段人文景观景区标识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相关部门管理力度;重视旅游翻译,加强人才培养;翻译时充分考虑英语翻译原则和文化差异三条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不当的菜名翻译会让外国人产生不良的联想,从而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误解。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饮食文化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正确处理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根据菜名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一味地采用直译或意译,而应该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华  王志永 《现代交际》2014,(2):20-20,19
某种意义上讲,国内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文化。存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我们在翻译国内旅游景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素。基于"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读者接受能力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在辽宁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让旅游景点翻译充分发挥其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而且权威、科学,所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格外重要。笔者以翻译操纵理论为视角,对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进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翻译操纵理论在研究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可行性,为政府工作报告等政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拓宽了翻译操纵理论的应用范围,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小吃的翻译质量与其在海外的推广息息相关。音译作为翻译民族特色词汇的重要方法,应广泛使用于中国特色小吃名的翻译中。以部分典型中国特色小吃为例,通过对比诠释了音译法的优势,并说明了中国特色小吃在对外传播中使用音译命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的两位大家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即删减和改写,以期证明葛浩文的翻译思路深受林纾的影响,从而启发更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译者沿用二人的翻译思路,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日本对中国汉字文化书籍的翻译数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总体上看,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深受日本读者喜爱。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丰富了日本文学的样式和风格。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翻译界大量翻译西方的政治学著作,这在明治维新中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为中国翻译家提供了许多可用日文转译的西方重要学术著作的日文译本。这在中日翻译文化交流史上可称为美谈。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亚投行"建设为背景的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培养适合、符合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高端翻译人才是目前翻译教学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亚投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例,提出了中国高校对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相似文献   

18.
朱海滔 《职业》2011,(28):34-35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称,目前中国翻译人才缺口大,师资严重匮乏。翻译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缺乏。所以才会出现企业高薪聘翻译人才,却一将难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在我们与其他国家交流时,需要借助翻译的手段把我们的政策法规、治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传播出去。鉴于此,本文以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选取四次报告及译文作为语料,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援引典型例证,深入探析外宣翻译中目的语选词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事务不断增多,翻译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历史.继而介绍了两款中国国内和国外的主流翻译软件雅信和trados的使用,并提出了翻译软件的缺陷,展望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